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本章出自:述而篇
【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②巫马期:又叫巫马施,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陈国人,孔子弟子,以勤奋著称,曾接替宓子贱把单父(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也治理得很好。 ③吴:国名。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是姬姓。 ④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本应叫吴姬,因同姓不婚,故去掉她的姓,改称吴孟子。
【翻译】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 孔子说:“他知礼。” 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感悟】
鲁昭公娶同姓之女这是一种有失礼法的行为,但孔子“为尊者讳”,不可能直接说自己的国君不知礼。陈司败果然很是不以为然,在孔子的弟子面前直接指出了鲁昭公的不礼之处,而且语言多少有些轻蔑,不仅是对昭公,也是对孔子。因为孔子一向在意礼法,现在却对国君不礼的行为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显然这是包庇,而非君子不党的坦荡行为。
巫马期告诉了孔子之后,孔子很坦诚地说自己的错误必然会被人知道,而且还说这是自己的幸运。
可见,孔子是明知鲁昭公之事的,但背后议论国君的过错对于孔子来说又是不合乎礼的行为,所以孔子虽然承认了鲁昭公的失礼却又不想说破。
可见,有时候是非与礼法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也可以理解为别人的错误也不一定非要拿出来说。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学习孔子,在内心明确是非,承认自己的过错,不为自己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