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取后周而自立,国号大宋,定都开封。
赵匡胤登基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五代时期,割据政权拥兵自重,不仅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而且,有自己的财权,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大部分都被截留,这样,每一个藩镇都有向中央发难的实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并将军中精锐收归中央,还设置转运使,将地方的财政收入运送到中央。
在解决了这一矛盾以后,赵匡胤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统一全国,开拓疆土。这时的割据势力主要包括,北方的北汉,南方有后蜀,吴越,南唐等等。
第一,赵匡胤问政肱股之臣
究竟是提兵北上,北伐北汉,还是拥兵南下,统一南方,让赵匡胤心中犹豫。为此,他请教了主要的几位大臣:
第一位,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
赵匡胤对张永德说:“时上将有事于北汉”。
张永德答复到:“太原兵少而悍,加之以契丹为援,未可仓促取之”。
赵匡胤答之:“善”。
第二位,宰相赵普。
关于赵匡胤问策赵普,已经成为一个典故,并且以话剧,戏剧的形式演出。也就是所谓的“雪夜定策”。
一天夜里,大雪纷飞,赵普将要就寝,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打开院门,看到一个魁伟站在门外,此人正是赵匡胤。赵普赶紧下跪迎接。尔后,问赵匡胤为何深夜造访?赵匡胤这样说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然后赵匡胤将自己的烦恼说与赵普听,问他有何良策。赵普问道:“陛下成算如何?”。赵匡胤说自己想要出兵北汉。赵普答到:“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挡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赵匡胤说:“吾意正尔,姑试卿尔”。
第三位,宰相魏仁浦。
在一次酒宴上,赵匡胤将魏仁浦叫到自己身边,小声问到:“吾欲亲征北汉,卿以为如何?”魏仁浦说到:“欲速则不达,惟陛下审思”。
由以上几位的回答可以看出,对于统一全国的指向问题,这些重臣的看法是一致的,必然是首先平定南方,然后再图谋北伐。
第二,周世宗柴荣北伐之战
关于“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这一统一全国的策略,时人常有非议之言。以为赵匡胤错过了出兵北上,北伐契丹,收复燕云之地的良机。他们认为,此时的辽国处于辽穆宗时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而等到宋太宗北伐之时,契丹的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才导致了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的失利。收复燕云之地当然难上加难。
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其一,周世宗生前执行的也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宋太祖与赵普不过是这一战略的延续而已。周世宗柴荣首先攻取南唐,因为南唐后主求助于契丹之故,所以,周世宗才挥兵北上。
其二,周世宗柴荣北伐之时,成功攻取了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并且夺取宁州,莫州,瀛州,这被认为契丹是不可一击,实际情况并不然。周世宗攻取三关时并未与辽朝主力正面交战。实际上,辽穆宗虽腐败,但契丹军事实力仍未可小觑。高平之战后,周世宗进攻北汉,辽朝派耶律挞烈率重兵驰援,大败后周大将符彦卿,杀勇将史彦超,周世宗不得不遗弃太原城下数十万刍粮,狼狈撤军。所以,辽军的实力不容小觑。
第三,赵匡胤对待契丹有自己的看法。
赵匡胤对于收取幽云十六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在开封设置“封桩库”,将每年财政收入的结余存入其中,想要通过金钱将幽云十六州从契丹的手中买回来,如果不能实行这一计划,也可以通过“封桩库”积累财富,为出师北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对于全国的统一,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政策,而经过五代战乱以后,中央财政匮乏,缺少大规模挥师北上的经济基础,面对契丹这样的强敌,攻取南方相对缩小的国家而言,更为简单,也更容易成功。后蜀自古就是“天府之国”,经济发达,也就成为赵匡胤的第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