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终于遇到了刘备,这个明主,在刘备三兄弟的三顾茅庐的诚心实意打动下,诸葛亮告别了家中兄弟姐妹,妻儿,随刘备进入军中。初出茅庐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最终格局,让刘备看到了将来创业成功的曙光,得此人才,如虎添翼,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等结义兄弟,何愁大业不成。
初进入刘备军营,职位还是比较低的,本身刘备也没有多少兵马,多年的战争,让刘备东跑西跑,没有自己的地盘,总是依附不同的军阀,颠沛流离,很痛苦,论武,关张两兄弟都是万夫不当之勇的大将之才,可光靠匹夫之勇,焉能成气候,手头没有多少兵马,也没有多少根据地,如何在这乱世称雄,多年的败仗,让刘备认识到,光有匹夫之勇是不行的,想成就大业,需要人才,尤其是需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才。
刘备时常静下来心来,回想自己的祖先刘邦,当年如何依靠在沛县的一帮兄弟,开创基业,如何得到了张良、韩信等这样的奇才辅佐自己,最终击败项羽,问鼎中原,统一了诸侯,建立了大汉400年基业。每每想到刘邦的丰功伟绩,刘备,觉得很羞愧,很遗憾。如今乱世,自己奋斗大半辈子,至今连一块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一切的原因,都是缺少人才呀!尤其是智囊性人才,开始得到了徐庶才几天,几场小规模作战,就战胜曹兵,让自己突然明白了,一个军师,抵得上一个大部队。如今,得了传说中的大贤“卧龙”诸葛亮,刘备,此时,深感人生如戏,岁月终不愧对他,让他访寻到如此大贤,建功立业,匡扶汉室有戏了。
刘备,毕竟是一代枭雄,考虑事情还是很周全的,具有长远目光,用人方面,还是比较靠谱。如今得到了诸葛亮,自然明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条原则,立刻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诸葛亮,这样的决定,最不理解的是关羽,张飞两兄弟,他们都是出生入死,跟刘备打过很多硬仗,一路走来,大大小小的战役都经历过,如今,军权给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乡野村夫,他们都很不满,气愤,处处给诸葛亮脸色看,对他不屑一顾。诸葛亮也深知,自己初来乍到,资历尚浅,得罪不起这两位爷,但他自己很有把握,能征服这两位虎将的心,靠的就是自己出色的运筹帷幄能力,靠的就是自己的胸中韬略。
初入职场,遇到一起打江山的创业元老,如何相处,诸葛亮有自己的一套处世法则,就是先树立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态度,军纪严明,说服老板的同意,赋予惩罚大权,当众宣布法令,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才能,赋予重任,加以训导,特别是签约合同责任制,为后面将领完成不了任务,提供了执法依据。有凭有据,也是秋后算账最好的法宝。
当然,进入任何一个新单位,老板信任是一回事,同事信任不信任,是另外一回事。没有真才实学,最终,同事也会都看不起的。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先打几场漂亮的伏击战,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也赢得了同事的钦佩。当然,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老板刘备的充分信任,为后面进一步的获得更高职位奠定了基础。
自古,文官和武官都相互看不起。关羽,这个人看不起那些士大夫,但对小兵却很爱护;张飞,这个人对士大夫很尊敬,对小兵却很粗鲁。人的风格还是有区别的,张飞,虽说过去是杀猪的工匠,但也能写的一手好字,对文人颇有好感,对诸葛亮不满,仅仅是出于他年轻,资历尚浅,未必适合指挥军队,在张飞的骨子里是没有看不起他的,只要他有才能,做的上这把交椅,张飞也会心甘情愿,甘拜下风,在他麾下当差。而关羽,就不同了,他熟读兵书,通读《左氏春秋》,了解春秋大义,对自己的文才武略很自信,看不起那些所谓文人和是士大夫,何况,这些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在战场上都是活靶子。关二爷,更看不起这样的白面书生执掌军事大权,关羽内心是排斥诸葛亮的。所以,这两位虎将,在诸葛亮的调兵遣将下,显得格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要不是刘备多次使眼色,恐怕这二位大爷都想当场奚落诸葛亮都有可能。
诸葛亮,通过几次漂亮的伏击战,几次运用火攻,烧的曹兵哭爹喊娘,不得不让曹操亲自率领大兵来追赶。遇到曹军大兵压境,就是再牛逼的军师,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是巧媳妇无米之炊的尴尬,不得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跑。因为,刘备心肠软,那些根据地的父老乡亲,都害怕曹兵,因为曹兵一路烧杀,不留一个活口,这些难民都舍不得离开刘皇叔,要是抛弃他们,独自逃跑,刘皇叔也于心不忍,这些难民都愿意舍命相随,就这样,这支极度疲惫的军队带着同样疲惫的难民一路逃跑。诸葛亮,本来暗示刘备,做大事,需要不拘小节,不要妇人之仁,可是,刘皇叔是何人?宁可江山不要,也要民心呀,这种“高超的演技”,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没有办法,枭雄毕竟是枭雄,虽然不能跟曹操那种,“宁可负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负我”那个豪迈相比,但刘皇叔,有的是“哭鼻子”的王牌武器。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呀。
诸葛亮如何才能解决眼下的危机,如何带领一帮难民逃跑成功,是摆在自己作为CEO任上的最为挑战的一件事。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