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正值隆冬季节,被迫长征的红军终于在娄山关取得了一场大捷,全歼黔军3个团。顶着凛冽的寒风,面对着被烧成一片黑炭的大山和无数还没有来得及掩埋的敌军尸体,耳中传来茫茫长空中雁阵的悲鸣,与之相对的是红军战士高昂的士气和漫山遍野的红旗。遵义会议后重掌指挥权的毛泽东无比愉悦,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上学时背过,听无数的专家讲过,也无数的书法展览中看过,也写过阅读体会和感受,自认为对它理解的很透彻。但当我站在高13米、宽25米的巨大石碑前,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隘口前时,才知道当年红军的不易,才体会到大捷总背后的巨大牺牲。
2021年8月2日,正是一年中的三伏天。我有幸到娄山关考察。景区的摆渡车直接把我拉到了这块石碑前,高声地诵读完词后,拾阶而上,开始一段身与心俱受洗礼的行程。
娄山关经过飞播和人工造林,早已不是当年被大火焚烧后的焦土,成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94.7%,大尖山、小尖山、鸡爪笼、点灯山等红军战斗遗址隐藏在绿树红花中。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米20000个,是天然的氧吧和避暑胜地。
登上的第一个平台上就是“黔北第一关”桥,210国道从桥下出入关,桥两侧有石砌成的垛口,垛口后有三门对外的大炮,虽说早已不用,但当你抚摸它时,依然可以听到它在向人们述说,当年红军争夺这块宝地时付出了血的代价。闭了眼,你还能感受它发射时的震荡,发射后的滚烫。一侧的山坡上,前书协主席舒同题写的三个大字“娄山关”,同样在向人们述说着历史。
过桥继续攀登,平整的台阶上不时会看到扶膝站立大口喘息的人,边喝水边喊累。这当然是事实,可红军当年缺衣少食,山间也无道路,但为了胜利,定然是顾不了饿,忍得了渴,选不了路,以最快的速度争夺一个又一个山头。
思索间,来到了“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前,这座碑建于1984年,高11米,碑座宽6米,碑体由两根尖顶形巨柱组成,状如两把刺刀,直刺苍穹,蕴含着红军二渡赤水、再克娄山、重占遵义的军事行动;碑体北面镌刻娄山关战斗指挥员之一、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的《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基座南面镌刻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行草大字,北面是“红军攻占娄山关”浮雕,东面是《娄山关战斗简介》。驻足碑前,仿佛看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带着对红军将士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向上攀登,最高处两块叠石,分别镌刻着“遵义战役”和“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的大字,当年激战后遗留下来的战壕,被郁郁葱葱的草木所覆盖,硝烟早已散尽,蛇形的公路上时有车辆往来,平静祥和的环境更显当年战争的价值。
小尖山与大尖山之间,一条软桥“长空桥”飞架南北。漫步桥上,看两侧山涧深深,流水潺潺。远处山头上“雁鸣塔”与桥遥相呼应,远塔近桥山水间,气象万千传统见。也许娄山关大捷前这塔也存在,这桥也如眼前,但我更相信这是一位精通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设计师的匠心运作。
请小心,丛林间有支不知疲倦的战斗小分队,正严密地监视着山下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扣动板机,投出手榴弹,吹响冲锋号。看到他们的哪一刻,我才想起“忘战必危”的警句。是啊,我们到娄山关难道只是为了游山玩水吗?
再向前走,道分两条,一条通向娄山关最高处,那里有西风台,有碑有像有风光,虽不一定能体会到伟人的情怀,至少也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另一条是通向山下的纪念林。每一株笔直生长的林木都是一名战士伟岸的身躯,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崇拜。我原本是想先上西风台,再拜纪念林的,可响应的远没有直接下山的多,我也只好作罢。可看了那场实景演出后,很多人都后悔没有登临最高峰。
娄山关是一个融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传统于一身的绝美景区,是一个要我们静下心、沉住气,慢慢欣赏的所在,匆匆忙忙中,我也尽自己所能为大家奉献这些内容,希望能在合适的时间再去考察,为大家奉献更好的内容,也好安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