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文化火了。
凭借着这种一切随缘的态度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在朋友圈、微博广泛流传。
出去玩不做规划,一切随缘的佛系人生;朋友圈发图片不够4个就找一张佛系图片来凑,有和没有也无所谓;做事情不尽全力,一切随缘,做得好固然不错,做得不好自然还有别的解决办法……诸如此类种种证明了“佛系文化”已然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个代表名词。
那么这种佛系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它凭借什么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已经知道佛系文化是一种一切随缘,有没有无所谓,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多少有一点“此心安处是吾乡”“既来之,则安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味,有所不同的是,佛系文化是一种逃避,多了一份随意与不在乎。
如今的佛系青年已然成为当代青年的代名词,和之前流行的“废柴”、“屌丝”、“迷惘的一代”等等名词相比较,佛系文化似乎多了一份平和,它不似之前那么颓废,消极,更多的偏向中间,但从其内部出发,依然存在着某种丧文化。这种丧文化弥漫在我们生活的种种角落,在我们压力山大,心情迷茫之时,作为一种心灵慰藉的精神港湾,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大概也就承载了“树洞”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要追寻这种存在着隐性“丧”情绪的佛系文化产生的根源,它究竟从何而生,又为何能成功融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正如我之前提到,首先佛系文化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更多的是对于当前快节奏生活的精神逃避,消极抵抗。
伴随着物质生活欲望对于成功的定义,功利主义的缭绕,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目标和要求,它挑战着当代人的神经,进一步加重了人们精神的压力,于是产生了“佛系文化”的无牵无挂,无欲无求,这并非是已真正达到佛家的精神状态,认为世间万物皆虚无,而是一种逃脱。的确,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仍然处于“一边佛系一边努力”的状态,佛系仅仅只是现实生活的某种调味剂,不可能真正达到,但他确实为我们的生活缓解了压力,达到了一种消解作用,这又何尝不能说是“佛系文化”的一个进步意义。
其次,佛系文化带动了一批青年,他们以此为借口,每天处于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有甚者,事情关己依然无所谓,这俨然成为了佛系文化的一个受人攻击的弊病。这种不关于己的处事态度与现代化、个性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当代的青年关注于内心的世界与精神的愉悦更甚于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切随缘,无所谓的“佛系文化”。
除此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佛系文化”的传统根源。
“佛系文化”产生于2014年日本的一本杂志,2017年12月火遍中国,为什么从日本到中国,这种文化的引申毫无违和感,并且能够迅速传播,这当然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日本自唐朝起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当时唐朝实行三教合一的政策,儒释道三家并存,也因此影响了日本文化。“佛系文化”也与中日两国所共有的这种儒释道文化产生了系联。
“佛系”“佛系”自然与佛教相关,它主要体现的是佛教随缘的态度,“万法因缘生”,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缘”,万事万物亦要随缘,自然也就产生了如今的这种随缘的“佛系文化”。另外,“佛系文化”产生于传承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层,以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为基础:万事处于中流,不争不抢,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佛系文化”是一种老年心态的原因所在了。再者,“道家文化”中也能找到“佛系”的影子,“无为而治”的避世思想是老庄的精髓,遵循“道”的规律,一切顺其自然,这亦与佛家随缘的“缘”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如何,“佛系”火了,“佛系xx”成为了一种修饰词,逃避也好跟风也罢,希望当代青年能看清其背后的这种丧文化,切勿随波逐流,在看待世间万物时应保有一份当代青年理应有的理性思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入世态度。“小佛”怡情,“大佛”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