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学时看过一则新闻,好像是说某个学校的标志物是打开的书上托着一个球,结果引来舆论的调侃:知识顶球用。
当时只觉得有意思,觉得人民群众真幽默。现在随着年岁增长,倒是慢慢又砸摸出一点味道来,这句话也并非只是句小花,有时知识还是“顶个球用”。
一直以来,知识都被人们所重视,那些读过很多书且学问渊博的人,也因此被称为知识分子而备受尊重和推崇。像我们这种世代侍弄庄稼的农耕家庭,更是对知识抱有一种神秘的崇拜和向往。
上学的时候,成绩好的人总能受到各种表扬,被老师和家长夸“有出息有文化”,那些虽然很聪明但总是调皮捣蛋,成绩拖后腿的就被列为“危险分子”,不受人待见。
但在学校里学到的这些都是什么知识呢?就是可以把课文背的滚瓜烂熟,还能记住作者姓什么名谁,家住哪里,有过什么著述。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历史人物和事件都要一清二楚。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记得住各种复杂的公式和分子结构,会推演会计算,每次考试都能拿高分。当然,最好还读过很多课外书,随便提一个作者的名字或者书名,就能娓娓道来。
你们班那时候的学霸,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但是当我们走向社会后,若从事的不是专业内的工作,常常会发现,这些曾经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早已经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全都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忘得一干二净了。
细想一下,其实是因为这些知识不过是用大脑记忆的,(暂时)留存在大脑里的东西而已,与我们个体本身并无什么紧密的关系。会不会背诵《长恨歌》,能不能说出辛亥革命的意义,会不会计算排列组合的题目,好像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比如数学,又是代数又是几何的学了十几年,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学前班学到的加减法,而且还不用心算,直接计算器就可以解决了。
当然,了解万事万物,尽可能多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什么坏事。拥有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不如在和人交谈时,就很容易给人留下学识渊博的印象,绝对是给自己加分的好办法,也是撩汉泡妹的装逼利器。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当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后形成的有血有肉的东西,或者称之为经验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即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
无论我们知道多少称颂泰山的诗句,你都无法真正体验它的壮丽和险峻,而只需要亲自去看一次,泰山的印象便会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而就我目前来言,也是做了母亲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母亲的辛苦,以及母亲对子女的那种深厚的感情,才真的懂得了那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饱含的深情。
工作中那些待人做事的方法和经验,绝对是一分一分的从实践中得来的,而不是看了课本就可以做到的。
还有,目前我们都热衷于各种社群学习,关于时间管理的,英语学习的,坚持跑步的,坚持写作的等等等等,我们首先当然得给于肯定和鼓励,这说明我们都想进步想成长,都在积极的努力。
而实际上,这些各种各样的社群,教授的大多都是方法和技巧或者个人经验的分享。知道这些方法和技巧并不难,最重要的还是要去做。你不去做,不去实践,学再多方法都没有用。
想管理好时间,就理清自己的生活,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想跑步,那就撒开腿去跑,想写作,拿起笔写好了,想学英语,就要多听多看多说,除此之外,并无捷径可走。
也就是说,只有当你真的去脚踏实地的做了,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将那些方法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葵花宝典,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在这里其实也想对上学的孩子们说,即使成绩考的不好也没关系,因为首先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考得不好也不过是这个阶段的暂时失利,并不能说明什么。再者,你现在所烦恼的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度娘就能轻松得到的知识,若干年后还是会忘记,而且并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多大的困扰。
而那些总是拿奖学金,在各种知识竞赛中出类拔萃的孩子呢,也并没有什么好骄傲和炫耀的。等走上社会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有可能比你更懂得人情世故,更懂得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
这其实也不是在宣扬知识无用论,只是觉得,我们应该用一个更理智的心态和更长远眼光来看待知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