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本书的出版社所吸引而从千千万万的书籍里抽出了它,于是就是如此幸运的和这本“心灵鸡汤”。《科研五色石》出版于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彭思龙教授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研究员,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位教授。他的名气不只是来自于出色的研究成果——从2010年起,其在科学网上发表了近300篇博客文章,总访问次数高达289万,平均每篇文章浏览数近万次。区别于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如何获得个人成功”讲各种励志的"心灵鸡汤".该本书至始至终都在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道理,特别是如何做好科研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本篇暂且摘录个别文章,与大家共享触动和引发个人思考的主题。
论“追求”
看到一篇报道,题目是:李政道说:科研是我一生的追求,像呼吸一样不可或缺。说过这个话的人很多,有这个想法的人也很多,包括我自己,也曾经这么想。现在我不这么看了。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起码呼吸是不需要追求的,科研也是一样,当科研成为追求的时候,就做不好科研。
首先,说“追求”,说明我们离那个目标还是很远,所以才有“追”和“求”。如果科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那就说明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做科研,并没有把自己当作科研的主人。这种状态下,我们对科研是没有控制力的,只有无助地努力,至于能不能追的上,求得着,完全靠上帝的恩赐了。
其次,追求本身也是不好的状态。老子说,取其上者得其中,就说明,预定的目标往往是达不到的,也只能达到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最终始终在前面,因为正如明天永远不会到来一样,前面也永远在前面。
再次,追求是功利心的表现。佛家强调不着色,就是说,做事情不要过于执着,执着了就做不好。如果我们在执着的追求一个东西,就是犯了策略上的错误,原则上就是不正确的。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
假如我们以高尚的理由来看科研,它可以照福人类,那就是应该努力做的事情,还需要去追求嘛?
本来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变成了可以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心理不纯。
复次,科研本身没有目标可以追求。对于具体的课题而言,我们终可以拿出阶段性的目标,比如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但是,科研作为一个方向来讲,并没有结束的那一天。
我们追求什么呢?
是追求阶段性目标?
还是保证留在这个方向上?
无论是哪一答案,似乎都不必用追求这个字眼。
最后,执行而非执着是科研最好的态度。
我们乐意做科研,那就做下去,坚持做下去,遇到困难不退缩,当作斗争的对象,其乐无穷。
这就够了。
不能把科研当作一个果实一样去执着地追求。
让心里非常轻松地、干净地、无为地做科研,这样也许我们就真的把科研做好了。
总之,科研不需要追求,也没什么好追求的。
我们不能把科研举得太高,也不要把科研当作游戏玩耍(即便玩耍也要有严格的游戏规则)。科研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的乐趣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的一部分。
科研暂且如此,那么在我们的生活里,又有哪些被我们烙上了“追求”的烙印,自己却航行在原地踏步、毫无进展又或是正预备航向这个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