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过,天气逐渐好转起来,回家那天却突然又下起了小雨,气温回到了寒冬。
再次回到故乡,我是欣喜的。从车窗向外望去,记忆中的村庄、小桥、河流、道路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马路和一望无际的田地,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童年记忆中的故乡。
车子停在一个厂房的门口,母亲见我回来,显得格外喜庆。我上前迎着妈妈,却发现母亲的两鬓不知何时,白发越来越多了。
想起之前微博上有个关于母亲记忆的话题,现在想想不禁有些泪目。
4岁,妈妈好厉害!
14岁,妈妈别管我!
16岁,妈妈别来烦我!
18岁,妈妈想法太老套!
25岁,和妈妈商量一下吧!
我们还是孩童时,觉得妈妈真的很厉害,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跌倒了,希望妈妈把我扶起来,走累了,希望妈妈抱着我,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希望妈妈可以买给我。
在我们进入青春期时,我们又觉得妈妈的思想跟我们的想法偏差太大,感觉她太不了解我们了,我们喜欢酷酷的男生,妈妈说那是坏孩子,我们喜欢穿破洞裤子,妈妈说会着凉,感觉她思想太陈旧,什么都不愿意再跟小时候似的跟她说,跟她聊!
青春期时我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不喜欢她干涉我们的事情,不喜欢她把她的思想用在我们身上,不喜欢她在耳边一直叨叨不停,不喜欢她在做饭时每次都要问我的话语。
似乎她除了安排我的衣食住行,其他的什么都不能为我做,而在我快速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之后,她连衣食住行这几件事都不必为我做了。
那是我疯狂的几年,习惯了独来独往,习惯了自己一个人远行,我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平平淡淡。
然而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开始对我有些依赖。我在家的时候总是想约我做一些有趣的事,一起逛街、买菜、购物,做一堆制作麻烦但美味无比的食物。在我快离家的时候,妈妈会很不舍,不停地问这个带了没有,那个是不是也缺。
工作后,一个人在异乡,要学以前从未学过的东西,从最基本的做饭,到恋爱后的人情事故处理,每次都会先打电话问问那头的她,这个菜该怎么炒,这件事该怎么做。每每这时,听到妈妈从电话那头传来的细心的指引,内心便会温暖而踏实。
我们学说话时,第一声“妈妈”叫出来的时候,她欣喜若狂,想告诉所有人,宝贝会叫妈妈了。
我们学走路时,她在前面用担心的眼神看着我,连眨眼都不敢,就怕我们在眨眼的瞬间会摔倒,当我们学会走路时,不需要她抱着时,她却觉得怀抱里少了点什么。
我们上学时,她早上起早做饭,然后叫我们起床,边收拾书包,边叮嘱我们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远离家乡异地求学时,她在电话那头问我们钱是否够用,不要舍不得吃。临放假时数着日子看着我们何时到家,回家后撑不到三天就又会觉得我们太懒散,天天都说着再不起床掀你被子这些话语的同时,又默默的给你留着早饭。
工作了,恋爱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她在电话那头问“这个假期回来吗”?当得到肯定时,像个孩子似的那么兴奋,告诉你要给你做所有你最爱吃的菜。
她是那个在孩童时看着我们长大,教会我们走路;上学时叮嘱我们远离车辆,好好学习;异地求学时电话里问我们钱是否够用;工作后教育我们跟同事及领导处好关系;结婚后告诉我们要孝敬公婆,体谅另一半;有了下一代时帮我们带娃的人。
她一直在问我们的需求,一直在问我们需要什么……
直到今天,妈妈还是每周会去菜市场,挑好最新鲜的鱼虾和蔬菜,不远千里给我送来——“城里的菜没家里的新鲜”,这是妈妈对我爱的呵护。
我也在经历了许多成长之后变得能够体谅父母了一些,能够稍微理性地看待从前的事,也开始理解家人们在那段岁月中对我有过的教育。
但我依旧学不会如何表达爱,习惯了含蓄内敛的教育,“我爱你”这三个字很难从口中说出来。
前段时间在家的时候,有位邻居和别人起了口角,许多人围在那户人家门口气势汹汹。因为与那位邻居交好,妈妈听说了之后就立马放下碗筷想要去劝和,我弟弟也马上放了碗筷跟出去。我素来对这样的事无感,就坐在餐桌上继续吃饭。那天晚上我开玩笑地问:“老弟,原来你也这么喜欢看热闹。老妈是去劝和的,又没你的事。”然后他看着电视笑一下说:“我是去看老妈的,万一有人欺负她怎么办啊?”
毫无防备地被老弟给暖到了。
后来我无意中和妈妈提起这句话,妈妈说那天人很多,都是一群高大壮的小伙子,要不是有老弟在妈妈身后围了一个小圈,肯定是要被那群下手没轻重的小伙子推到边上去的。
我有时候觉得,老弟比我更加懂得爱。
我们可能永远都学不会如何去表达爱,但仅仅是相互陪伴,就足够温暖。
我见过妈妈20岁的照片,连我自己看了都以为照片中那个人是我。曾经与我长得那么相似的妈妈,为了照顾我们长大,早就有了岁月的痕迹。
亲爱的妈妈,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满足我一个小小心愿:不管过了多久多久,当我想起您的时候,留下的不是痛苦的泪,而是幸福的泪。就算六十岁,我也想妈妈。工作忙了就打个电话,事情不多就经常回家,只为想您的时候就可以听到您的声音,见到您的微笑。
妈妈,在您身边,我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那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