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学习提升认知的过程中,逐渐遇到瓶颈。反馈最多的问题是,自己看过很多书,也听了很多付费课程,为什么感觉自己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今天我想聊聊这个问题。
一年前开始连载《提升认知能力:成为精英的行动指南》的同时开通了专用于购买连载的付费读者交流的微信群用于交流和解答疑问。从最初热闹非凡的讨论交流到现在逐渐平静下来。一般说来,会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第一个可能是读者们已经没有什么疑问,对于认知的理解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二个可能是大家觉得没啥好讨论的,最初的学习热情也逐渐消退。第三个可能是大家都在忙着实践,没工夫闲聊。
我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十分符合一个社群的发展规律,然后心安理得的睡大觉或者置之不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么做,就错过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决定说说我的建议。
看看能不能帮助你突破认知提升的瓶颈。
1、明白认知提升的底层逻辑
学习认知的终极目标是不被事物表象迷惑,能够有直达事物本质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发现事物规律,从具象到抽象的能力。
事物的表象都是缤纷万象,乱花渐欲迷人眼,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认知提升的重要性,各种各样的资料和文章都在说认知。有许多的课堂、读书会都开了认知课程,打着和思维相关的旗子。
凡是有需求,就会有商家提供产品来满足消费者。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大家有了更多选择,坏处是不知道听谁的。抽象的东西,最容易忽悠人,抛出几个包装过的概念,让人看起来似乎是这么回事。
认知提升的底层思维可以概况为:认清自我、定期反省、批判性思维、知识结构、知行合一。
a)认清自我:明白一些思维定式和认知偏差,让理性思考替代本能反应。
这一点很重要,出于本能的防御机制,我们潜意识都会认为自己不会犯错,高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决定之前,不要着急,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这么做,是正确的吗。
有几十种认知偏差可能会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判断和决策,例如锚定效应、滑坡谬误、攻击稻草人、错误归因、循环论证、诉诸无知、赌徒谬误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认知偏差,这当中包括了进化带来的原因——一些优势的功能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反而成为劣势,例如快思考,原始时代四处充满危险,风吹草动会让人判断有野兽在其中。这种进化而来的“受到刺激——本能反应——行动”快速反应特征,反而成为现代人决策判断的一个障碍——现代环境变量复杂,不思考才无法生存。
另一种原因是由于人类自身的人性带来的,这其中的人性包括——傲慢、嫉妒、愤怒、贪婪、色欲等等,也是俗称的七罪宗。
真正理解人类大脑喜欢立即反馈的事物(游戏、电影、网络小说、赌博等),不喜欢需要长期付出才能得到反馈的事物(阅读、健身、学习)。
b)定期反省:反省是改进,认知升级的重要环节。
每天每周每月,可以任选一个作为反省的时间周期,反省不是事情没做好的时候才进行,我们可以把反省理解为复盘。普通人下棋,下完就下完,但是下棋高手会不断复盘。事情做好了,我们可以思考,这个过程中,是哪一步保证了事情能够做好,还是说,即使什么也不做也能做好。总之,不要稀里糊涂的过去。
出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需要,我们需要让自己看上去和自己想象中一样的完美。而承认自己的不足,会破坏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所以要我们自己主动承认错误(尤其在东方文明),万万不可能。一旦自己参与或者负责的工作中出了问题(即使不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第一反应是推卸给别人,或者是从别人以及外部因素寻找问题。
虽然这样维护了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但同时也失去了一次发现问题和不足的成长机会。遇到问题,先从自我寻找原因,再去外部环境寻找,如此才能进步。
c)批判性思维:对于信息的输入建立过滤和判断机制。
批评性思维不要顾名思义,对什么都进行批判。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对于信息的输入建立一个过滤和判断的机制,并且养成一种习惯。从“我认为我是对的”转变为“我是如何知道我是对的”的思考方式。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支起地球。键盘侠说,给我一个键盘,我可以架空宇宙。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键盘侠,最缺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当你很容易被一篇文章煽动情绪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警觉,为什么你会这么容易被影响,这么容易冲动。
能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在转发文章或信息之前,你能做到验证信息的真伪,并且进行求证。这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典型标志。
d)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才是有效的知识结构
大脑的遗忘机制是为了适应生存进化出来的机制,如果没有这种机制,我们每天接受的大量信息,就能把我们的大脑拖累死,就像16G的智能手机,需要不停的清除不需要的内容,否则手机使用起来会很卡顿。
这种机制区分你存储的知识(信息)是否有用的标准之一,就是读取这个知识的激活次数,这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连接强度。次数越多,与其他知识点的连接强度越多,知识的可靠性也得到提升。
为什么听某一首歌会引发情绪和一个特定时期的回忆,可能是当时有某件对你影响很大的事情发生,正好和这首歌建立了情感联系。再次听歌,就会唤醒记忆。
有效的知识结构应当是网状,而不是点状,就像互联网一样,相互链接,无边无际。假如你存储的知识都是信息孤岛,没有联系,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会被大脑遗忘。就像你和你的联系人一样,经常不联系,关系自然就断了,时间再久一点,联系人就变成通讯录里的陌生的符号。
建立了相互联系的立体知识结构,运用交叉思维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
举例来说,摄影是使用技术手段通过平面影像这种媒介来表达你的观点和情绪。文学是使用遣词造句的技巧通过书面语言这种媒介来表达你的观点和情绪。两者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底层上都有相通之处。
e)知行合一:分清楚什么是听说,什么是理解。
我们很多知识可能是听到,而不是真正理解。例如你天天用拉链,但是你能说出拉链的工作原理吗。
有时候,是我们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你知道火药是硝、硫磺和木炭构成,但是给你这三种材料你能做出炸药来吗。能不能检验你的知识结构完整性,你可以试着用一个思想实验来验证。假如你穿越回到唐朝,你能否用军队来实现人肉计算机呢?
不做思想实验也有其他方法,你可以试着向一个8岁的孩子讲述什么是公司,直到对方听懂为止。
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是真正的理解了。
2、不要忘记提升知识储备
为什么我掌握了清蒸大闸蟹的做法,但是我还是没吃到大闸蟹?
清蒸大闸蟹有三步,第一步清洗大闸蟹,进行蟹背按摩,同时放一点舒缓的音乐,避免大闸蟹因为心情紧张导致蟹肉分泌酸性,第二步倒入一点黄酒让大闸蟹在音乐中沉沉睡去。第三步把沉睡的大闸蟹放入锅中,加上一些姜片,大火蒸15分钟。
以上就是我们学习一道菜的做法,我们学习一种思维模型或者解决问题的范式也是这样。我们知道如何做清蒸大闸蟹了,那么现在最重要的是去买大闸蟹。学习思维方式也是一样,我们掌握了菜谱,就差食材。知识储备类似于做菜中的食材。
所以提升认知,学习各种思维框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同时也不能忘记提升知识储备。
你和麦肯锡的顾问相比,掌握了同样的思维框架,有相同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为什么麦肯锡顾问可以去给企业进行诊断,给出组织架构调整,企业胜任力模型建议,而你却做不到。
你和麦肯锡顾问之间差的是相关的知识储备,如果你没有公司经营、战略制定、财报分析等知识储备,即使你掌握了VRIO方法论,行业价值链分析,波士顿矩阵等等思维工具,同样束手无策。
3、思维框架也会造成思维定势
学习思维框架的好处显而易见,思维框架好比一把称手的锤子,敲钉子很好用,但是用来砸核桃,就需要用手扶着核桃,弄不好还会砸到手,因此在砸核桃这件事情上还不如核桃夹子好用。
我们要避免的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换个场景,一些思维工具就可能不好用。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思维框架可能过时,不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谨慎使用。
如上两个原因还不是最大的副作用,思维框架既然是一个框架,必然有其局限性。框架用的久了,会让人产生惰性,形成新的思维定势。
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束缚,不要被自己的专业度所限制。
颠覆行业大公司的,往往都是门外汉。
4、不要勤于学习懒于思考和改变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这句话是最好的写照。
学习几十种思维工具,上百个思维模型。看了上千篇提升认知的文章,只停留在眼睛看到的层面,被动输入到大脑里。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又束手无策。
在理想国里,每本教科书会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列出来,然后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人们遇到问题直接搜索问题看答案就行了。现实世界里的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列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来举例。
大多数人会把思维类的知识当做像单反相机的说明书一样,有需要的时候查一下这个按钮的作用,那个菜单是做什么的。但事实上,很多人拿到相机之后,只知道开关和快门键,就可以拍照了。即使偶尔看到那些其它的按钮和菜单,也懒得去研究,毕竟查了说明书也看不懂。所以干脆放弃,这样怎么能拍得出好的照片呢。
思维类的知识,是需要不断的思考,同时也需要人们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每学会一种思维工具,我们应该立刻去实践。
这个思维工具可以适用什么问题,在什么场景下运用,除了书上提到的问题,还可以延展到什么地方使用。这个思维工具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能不能改进。比如说,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除了可以用在企业上,能不能用在个人上。
这些是思考。
如果实在没有什么问题让你来解决。那么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也可以做思想实验,想象你有什么样的问题让你来解决。
椅子的结构很简单对吧,但是如果你不去亲自打造一把椅子,就不会知道手工打造一把椅子的难度有多大。首先椅子要设计成什么样,是讲究颜值还是讲究设计。是用在什么地方,给谁来坐。尺寸要多大,用竹子还是木头,或者是不锈钢管,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如何固定椅子保证椅子的牢固,怎么样才能符合人体工学,让人坐着轻松。
以上建议,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以下为新书广告
新书独家首发当当网,后续将会陆续上架各地线下书店及天猫淘宝店。
希望本书能给你带来启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6919013.html
连载完结电子版:致读者: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模型和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