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只盈印
❤
高中同学里有个勤于思考的同学跟我说:“有时候今天的我回想起昨天的我,都会觉得简直荒唐。”
那时候我不以为意,高中学业繁重,忙到几乎不会做多少自我反思。上大学后多了很多空闲时间,时常会思考一些关乎自身变化的事情。
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我总能推翻一些之前坚信不疑的想法和固执的心态。从大一到大二,仅过了一年,我就有了很多变化。
❤
大一:想尝试很多新事物,把get很多丰富的经历当成大学的目标之一。
大二:体验新鲜事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不应该是目的,而应是一种手段,帮助我找到最喜欢的、要长期坚持的方向。
大一时,我怀着好奇心和对新生活的热忱,尝试了很多新东西。
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奢望和兴趣很多,但又没能力的人》。我跟朋友说过,我是个爱好广泛但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她很自然地回答道,很多人都是这样啊。
有些人说自己爱好广泛,是真的拥有并坚持着它们。而很多的“爱好”,只是看起来有趣而已。当很多“爱好广泛者”去切实的坚持“爱好”时,过不了多久便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爱好,充其量也只是感兴趣罢了。
感兴趣和爱好是不一样的,当感兴趣上升到长久坚持的习惯时,才能称之为爱好。
这类似于朱光潜所说的,美感是有距离。一些“爱好”被蒙上远距离的面纱,总会带有一种朦胧美。而当你去接近它、了解它、那层面纱便会层层揭开---
很多看起来有趣的“爱好”背后,都有着无趣的另一面。只有当你真正的喜欢时,那些无趣才会慢慢变成习惯,最后成为了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
你说你喜欢摄影。当你举着相机,蹲在路边拍车水马龙。停留一整天,蹲到脚酸脖子疼。而拍出的上千张照片里,一张看得过去的都找不到时,你还喜欢吗?
你揉揉酸涩的双眼,说你还能坚持,转转脖子继续拍照。
可爱好从来都没有坚持这一说法,热爱的东西是不需要刻意坚持的。
尝试新事物很重要,但为了尝试而尝试,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为了筛选出,哪些是爱好,哪些只是有兴趣。从而找到最喜欢的、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这才是尝鲜的意义所在。
❤
大一:想学很多东西,get很多新技能。
大二:会花时间选择更少的目标,明确最想做的事。
大一的我特别贪心,想要很多东西。支教、日语、摄影、声乐、话剧等等,想在这些领域都做出成绩。
想要的太多,但是时间有限,所以每一项分配的时间都不多。到头来什么都没做好。还浪费了很多精力和钱,报了日语班但学习进度缓慢,买的单反也好久没用了。
一年下来,我过得忙碌又松散,充实又空洞,有趣又乏味。
暑假和一个朋友聊天时,我突然发现,我这么多年以来最想完成的,心心念念了好多年的目标--写作,都还没完成啊。我明明有一个最想要的目标,为什么还要去指定那么多新的?
目标定太多,不仅不会找到方向,还有可能会让人忘记最想要的是什么。
于是我减少了很多无谓的目标,回到了读读写写的日子。
如果确实是有很多的爱好,想多定些目标,有一个方法可以减轻目标多而带来的麻烦。
定1-2个最想实现的大目标。后面的所有小目标,都围绕着大目标,找到二者的交汇点。通过这个交汇点来实现小目标,完善大目标。
比如说我最想实现的目标是靠写作为生,同时又还想唱歌。唱歌和写作的交汇点,便是一首歌曲里歌词的部分。那么我听歌时就会着重留意歌词的部分,一方面这可以使我更好的理解歌曲的感情,另一方面一些好的歌词也是写作的素材。
再比如我的专业是广告学,那么我就会侧重广告文案和广告创意的学习。
这一条内容和上一条是相关联的,通过上一条的方法,找到爱好后,再根据爱好定计划。
❤
大一:想要通过某个集体,找到归属感。
大二:归属感不是刻意寻找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无须强求。
大一时迫切地想在一个集体里找到归属感,尝试了几次。但在人际交往中偏被动,所以均以失败告终。
大多数情况下,我在一个集体里会选择做坐在角落里的那个人。一个朋友跟我说,有几次看见我一个人去食堂,觉得我很孤独。
我说,不孤独啊。我只是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待着。
我的那个朋友习惯集体生活,做大部分事情都要和别人一起。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她觉得我孤独,而我觉得自在。
《一个人,就不能去看电影》里写道,
“两个人,有陪伴和分享。一个人,有自由和随性。”
我本来就不介意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找归属感?更何况归属感本来就不是刻意寻找的,一个集体里的归属感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走心的交流。想要用一年时间就拥有,很难。
我高中时待过三个集体,有挺多朋友,也没有给我归属感的集体。但那个时候并没有对归属感的需要感。
后来看小说里有很多高中班级毕业离散,相拥而泣,互道来日再聚的桥段。便很想要那样的集体情谊,我知道这种情谊源自于归属感,顺推到我需要归属感。
可回忆起来,我在没有归属感的高中班级里,还不是过得好好的。
只是我突然意识到要去寻找归属感,需求被创造出来了,似乎就显得很重要。但其实没有它也能过得好好的。
❤
大一:想自己赚生活费。
大二:可以去兼职,但不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时间。
自从靠兼职尝到了花自己赚的钱的满足感后,突然想要自己赚生活费,实现半个经济独立。于是这学期开学时,我找了两份兼职。我的课很多,再加上排班,一整天被排的满满当当,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我妈一直不太支持我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说我没有必要用该学习的时间去做毕业后该做的事情。还几次三番打电话让我把工作辞了。
我一开始没听我妈的话,我能理解她所说的,但还是想去兼职赚钱。
直到我被工作和课堆到喘不过气,没空看书,没空备考,没空听歌。才发现我已经本末倒置了,大学里,兴趣和学习才应该是第一位,其他再重要,也不能跨过这二者。
于是我辞了一份很忙的工作,留了一份一周最多工作一两次的兼职。
我记得之前问一个学姐,在学习、兴趣和工作里选两个,会选哪两个。
她说,在目前阶段,会选学习和兴趣,暂且搁下工作。因为先把学习和兴趣做好,能为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做下铺垫。
最近在看李尚龙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书里写道,
“大学四年是吸收知识最密集的四年,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要去赚钱?以后有的是时间去赚钱,却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
我有一个很钦佩的老师,他非常鼓励我们去兼职,去通过兼职早点接触和认识社会,锻炼自己。
回想起来,我仅仅为了赚钱而去兼职的想法太短浅了。对于大学的我来说,兼职最重要的应该是提高能力,处事能力、交际能力、相关工作技能等。
没必要在大学就要求自己实现半个经济独立,大学生穷很正常。本来就还处在学习阶段,哪有那么多功夫去研究如何暴富。在大学里,什么都还没学会就去拼命赚钱的人,是短期思维者,是在放弃提升自我后赚更多钱的机会。有长期思维的人,会琢磨将来想要怎样的生活,然后脚踏实地去学习和成长。
我并不是在反对大学生兼职,兼职确实有好处。但如果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就要考虑减少工作时间甚至辞职。
其一,兼职占用的时间太多,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培养爱好。
其二,不能学到多少东西,只为赚钱而兼职。
❤
大学最迷人的一点,就在于它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时间,去完成之前想做而没有迈出脚步的事情,去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在最有热忱的年纪里,拥有最多的自由,做最想做的自己。
而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反思。
审视自身每一次改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