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不绝的镇海楼
郭海燕
绿树参天、古迹众多的越秀山,是广州的宝山。越秀山上有一座气宇非凡的六百多年古建筑,名叫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明朝洪武年间,镇海楼建成后,便立即名冠全城,人人争看这座造型独特又很有气势的五层楼阁,这座楼的风貌,如同它高悬在五层楼顶正面横匾上的名字“镇海楼”一样,威风凛凛,雄镇海疆。漂洋过海来的外国商船,远远望到矗立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道到了广州。
清代,镇海楼以“镇海层楼”名入羊城八景之列。新中国成立后,1986年以“越秀层楼”列入羊城新八景。广州历史文化古迹的明珠——镇海楼,成为广州一张耀眼的名片,乃广州传统中轴线的起点与最高点。镇海楼虽然只有五层,但在高高的越秀山上,这座近30米高的楼阁,确是明清时广州最高的建筑。它雄踞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造型雄伟。游人沿山路而上,抬头远望山顶上绿林间昂扬露出的镇海楼,颇有屹立城垣、耸峙云霄之感。登临放目,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古时更是可见南面珠江水波荡漾,浩瀚接天,极是壮观。诚然珠江并不是海,但明朝时的珠江也至少仍有1000米宽,看去像是一片宽阔的海面,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面辽阔的珠江被称为“海”,广州人向来把过珠江称作“过海”,把望江称作“望海”,镇海楼的“海”字就是这样来的,而用“海”字命名,更能体现它的豪雄气槪。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传神描绘道:“四楼(广州四大名楼)为镇海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
镇海楼始建于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当时出镇广东的明朝大将永嘉侯朱亮祖到了广州后,发现城池“低隘”,北城没有城濠(护城河),不利防守,于是“上疏请连三城为一,辟东北山麓以扩之。于是后倚越秀前俯珠江……又筑镇海楼以壮观瞻也。”(黄节《重修镇海楼记》),皇上接报立刻准奏。朱亮祖遂把宋代东、西、中三城合一,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最高处修建了这座五层城楼,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含“雄镇海疆”之意。以后此楼数次重修。民国17年(1928)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砌筑的外墙的外墙基本是明朝旧物。
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朱亮祖作战骁勇,然而笃信风水,据王临亨万历二十九年(1601)所著《粤剑篇》记载,“有言会城地脉自西北诸山来凝结于此,盖王气所聚也,故作高楼镇压之。”相传有风水先生告诉朱亮祖,越秀山环山面水,眺望浩瀚大海,“形势雄大,有偏霸之象”,是可出现王者的地脉所在。如今海面已是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若这“王气”继续上升,明朝的江山社稷就岌岌可危了。朱亮祖听得此言,不敢怠慢,赶紧修奏章星夜派人上报朝廷。朱元璋看了奏章深以为然,立即诏令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建一座城楼,以镇压这股“紫云黄气之异者”。这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由此可看出粤中百姓对镇海楼的尊崇。
镇海楼是我国古建筑中比较少见的多层楼阁式建筑,其外观的奇特之处是“楼成塔状,塔似楼形”,一座楼却有塔的风貌。楼阁坐北向南,高28米,首层阔31米、深16米,山墙厚达3.9米,首层与二层的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才是砖墙,仅看此用料就让人平添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整座建筑呈长方形,五层楼阁,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五层,层层飞檐翘角,以绿琉璃瓦覆盖,屋脊上装饰有石湾彩釉鳌鱼,楼身各层有平座腰檐,状甚似塔。红墙的稳重端庄与绿瓦的反光灵动,构成了视觉上非常和谐的对立统一。广州博物馆就设在镇海楼里,至今已有90年历史(见《解读广州历史的广州博物馆》条。气度恢宏而又庄严稳重的古建筑镇海楼,就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智者,引领踏山穿林而来寻访历史风云的现代人走进斑斓的历史长廊,品鉴古今。
镇海楼建成后长达六百多年的时光里,由于战争、自然与人为等原因,屡遭劫难几度废兴,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维修,均按“规制如旧,而宏伟壮丽视旧有加”(见镇海楼西侧《镇海楼记》石碑铭文)。如今的镇海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受到悉心保护。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登高送目最易心生感慨,诗文以名胜而生,名胜以诗文而扬,已成为一种中国文学传统。岭南的名胜古迹镇海楼,自是诗人最好的创作素材,数百年来,数不胜数的诗家、名人为它挥毫纵墨,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词与楹联。咏镇海楼的名联中,要数下面这副挂在五层楼顶“镇海楼”横匾两侧的楹联最是脍炙人口: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何其气势雄浑,沉郁苍劲!历史的兴亡与深沉的感慨,予人“搵英雄泪”的强烈感染力。此联为晚清兵部尚书彭玉麟所撰。彭玉麟以刚直俭朴出名,肩负抵御外侮重任的他站在镇海楼上,凭栏怀古,看剑伤今,不禁英雄相惜,挥笔写下此联。也有人疑是他的幕僚李棣华代笔,而多数评家无不感叹:是有“目空今古”的统帅胸怀,才会发出“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的怀古伤今叹息。
一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中华民国政要人物胡汉民,也为镇海楼题写楹联,挂在五层顶楼正面:
五岭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晚望,白云犹是汉时秋。
清康熙年间,檀萃著《楚庭稗珠录》曾举出咏镇海楼的一些警句,如明代广州诗人黎民表的“地转青山开越井,天悬流水下牂牁”;明代诗人梁有誉的“星斗暮悬溟海树,烟霞秋断越山钟”;明末清初陈恭尹的“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檀萃最赞赏的是明代诗人欧大任的七律《镇海楼》,说其诗句“气韵沉雄,固当以此章擅场矣”。诗云:
一望河山感慨中,苍苍平楚入长空。
石门北去通秦塞,肄水南来绕汉宫。
虚槛松声沉暝壑,极天秋色送征鸿。
朔南尽是尧封地,愁听樵苏说霸功。
为镇海楼题写诗词楹联的历史名人还有张之洞、康有为、汪兆镛、丘逢甲、屈大均、黄节、廖仲恺等人,当代诗人为镇海楼所题的优秀作品也很多。十余年前广州博物馆编辑出版了古今诗人咏镇海楼诗词集,收入历代题写镇海楼的优秀作品,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情怀动人,意蕴深远,令人读之感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