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听她吞吞吐吐地,我立刻警觉起来:“发生什么事了?”
“我又被儿子套路了!他前天给我下通牒,说要放弃高考。”
“啊!这不是’爱的绑架‘吗,只剩一个月了,他开什么玩笑?”我很了解她和她儿子。
“......”朋友没说什么。
“那么后来呢?你怎么’赎回’自己呢?”
果然不出所料,在她的“努力”下,儿子最终答应参加高考,条件是:他只负责参加,父母则负责接受他的任何成绩,外加送他一架苹果X。
我一时无语,只不住地摇头。她可能感受到了:“你说,我怎么就养出这么一个冤家来?我知道自己一直被他牵着鼻子走,可是我却无力挣脱,是不是我上辈子欠了他的?”
我笑答:“此债无关乎上辈子,只与今生之爱息息相关。知母莫若子,以爱的名义绑架勒索,连麻绳都省了。”
父母因为爱的缘故常常掉进孩子挖的陷阱中,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以下是孩子们常挖的几种坑,你熟悉吗?那你是中招者呢还是挖坑者呢?
一:制造混淆转换话题
这是个常用伎俩。当孩子被问及一个他不想回答的问题时,他先与你争辩,然后一边争一边伺机不停地转换话题。本来你最初问的是"为什么你这么迟回家?",被他不断地切换到最后竟变成了"为何政府就是无法解决这雾霾问题?"
至此,初始的问题却不了了之了。
二:反问
反问相当容易,孩子一般都驾轻就熟。他一开始就不回答你的问题,而是抓住问题中的某些关联词句进行反问,让你进入圈套。
典型的例子:
母:为什么昨晚你那么迟回家?
子:为什么你总对我迟回家抓住不放?
母:因为我担心你呀!
子:你为什么要担心我?
妈:因为我爱你呀!
子:如果你爱我,为什么就不能相信我?
妈:我没不相信你呀!
子:那你为何还要一直追查我的行踪呢?
妈:不是的,我...
子:连相信我都做不到了还说爱我?
妈:不是这样的,我的意思是我相信你,但是.....
看到了吧!你们的角色一开始就被互相调换了,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位置的孩子对你步步紧逼,让你陷入回答他的问题中去。而他却只是简单地把球不停地踢还给你,你不断接球,他便安全了。
三:抓住你注意力被分散的好时机
孩子们都知道,你越是分心对他就越有利,而且他们还善于发现这关键时刻。
比如,当你在接电话、沉浸在心仪的电视剧情中,又或者是你正在安抚哭闹中的二宝时,他便立刻抓住机会向你报告一些"不体面"的事情,比如他成绩不好等你的签字等。你因为分心它事,就让他蒙混过关了。
四:利用你害怕和恐惧的心理
孩子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们知道父母因爱而心生恐惧心理这个软肋,例如担心他受伤、不安全、辍学、找不到工作、交上渣男浪女等。因此,当孩子发现形势对自己不利时,他们偶而会制造假象吓唬父母。明言也好暗示也罢,他们只要能让父母联想到以上任何“恐怖事件”可能会发生在自已身上时,就已经胜券在握了。因为父母定会都被吓出一身冷汗,立刻放下武器,举手投降。因此,只要能把你锁定在某种为他操心的恐惧中,他便万事大吉。
五:把玩分裂把戏
这个把戏有点类似于鹬蚌相争 渔人获利。
孩子把自己的要求分别向父母提出,然后选答案比较满意的一边作同盟,与另一对立方开始抗衡。
他只要一句话,例如:"爸爸已经答应过了",就可轻易地把爸爸拉到了自己的一边,让爸爸去应对持反对意见的妈妈。大人争论的结果往往都让孩子从中得益。具戏剧性的是,孩子一般喜欢选父亲做同壕战友,让"傻瓜"爸爸去为自己代言,争取自己的权益。
六:选集体性场合作为讨价还价的背景
现代父母总是尽力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公平公正的形象。特别是在有其他孩子在场的时,他们更想跟着孩子耍酷,设法拉近与下一代之间的距离。
孩子便抓住父母这种"爱面子"的心理,在有同学朋友在场的情况之下,向父母提出一些私底下很难取得同意的要求,此刻的父母不太拿得出讨价还价的筹码,便因着"形象问题"而降低了批准的门槛。
七:高起点提出要求
这是一个谈判技巧:提出一个很高的离谱、父母绝不会答应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找借口和父母争吵,直到他们再也忍受不了时,才亮出自己的底牌。而这个底牌要比之前提出的那个要求不知低了多少倍,父母在经历了这么久的疲劳轰炸后,一般都会立刻接受的。
例如,争吵到最后,孩子可能以特别失望、气愤的口气委屈地说:"既然你们不让我参加野外探险,那么至少可以允许我去小明家过夜吧!"这么一对比,父母是不是会马上答应呢?
然而,双方都知道,若孩子按正常渠道提出到小明家过夜的要求,一般是不会被通过的。
这些都是孩子们"对付"父母的惯用手段,如果父母因为“爱”的缘故,心甘情愿、甚至沾沾自喜地落入他们的圈套,那么久而久之,宠爱就成了溺爱,孩子的叛逆也因方法奏效而愈演愈烈。
你有定力,孩子就有主心骨!识破孩子的把戏,沉稳淡定地去面对。记住,你的态度决定着孩子心理成长的稳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