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朵花。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为代价,以此来照亮学生。这是朱永新教授对教师的理解,时代在不断变化,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变化。教师的价值不是来自学生的成绩,而是来自教育生活的每一天。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多少有些问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要有奉献精神。甚至有人认为教师的价值要通过学生的成绩体现出来,而不能直接从教育生活中来获取幸福感。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教师要能够从每天日常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满足,能够从自己的成长中得到满足,能够从与孩子的交流中得到满足。教育应该让教师能够非常愉悦、非常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每天兴奋地走进教室,满足地走出教室。教师应该每天能够通过和学生之间心声的交流、通过自己专业的成长,得到幸福,这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我们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平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也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名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老师,我们可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如《爱心与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等。寻找生命的原型,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我们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