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参加月•微型小说主题创作人物篇第六期:路随心定,(4)孤老、(5)农民
每次我经过西岭村民小组的小巷时,最大概率的事情就是遇到姜三二。她好像巡逻队长一样,在她们这个村庄来回走动。身材矮小、瘦弱,但是精神头很足。看到我们干部的时候,就会停下来,连说带比划来一顿,然后就走了。
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想努力听清楚她在说什么。她们的村长,也就是我们村委会的罗委员笑着说,不用听了,我们都听不懂她说的话。她说着一种独特的“混合语言”——客家话和汕尾话的混合。
她是梅州嫁过来的客家人,听说二十岁就嫁过来,现在七十五岁了,在这里的五十五年,她的语言慢慢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好像是客家话又好像是汕尾话,实际上又不是客家话又不是汕尾的独特现象。
以前她的丈夫在世的时候,可以翻译一下,后来去世了。接着是她儿子,当她的翻译,结果她儿子也去世了。而且儿媳妇跑了,留下了她一个人抚养孙子。
幸好村里还有人使用差不多的混合语言,就是我们罗委员的妻子——我们叫她罗嫂。她来自广西南宁,说的也是客家话,来村里也是三十年了。在姜三二的儿子去世后,重要时刻都是罗嫂翻译,例如去银行拿钱,或者填写一些重要信息的时候。
语言不通还能通过肢体语言、直接行动来沟通,比这个更难的是她要赚钱养家,带大孙子。她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学,上山割草、下地补网都会。但是后面人家不烧草了、种地也没什么收益、渔网也不雇人补了,她的技能失效了。
幸好她又想到了办法,她每天一早去澳口等待渔船回来,用最便宜的价格买一些小鱼回来,晒成鱼干。她不会开车,也舍不得花钱坐车,所以都是一根扁担两个桶,挑着鱼,走上一个小时的路程。
孙子是拉扯长大了,但是不想读书,在广州的亲戚实在看不下去,高三拿了毕业证,就让他到广州的百脑汇帮忙看店,卖电脑设备。于是就留下她一个人了。
她的身体也没办法再去挑鱼了,所以她也就是偶尔有鱼贩到村里的时候,买上几斤,然后晒一晒赚点零花钱。我们扶贫工作队到了以后,她的各项补贴还是足够生活的。
我想她就是太过于寂寞吧,所以每次见到人都要说不上几句。有时候显得神神叨叨,有时候看起来又骂骂咧咧,有时候有感觉在说说笑笑,一般情况下,她说完就走了,不管我们听不听得懂。
我们每次去她家里时,都是罗嫂翻译的,也问过她这个问题。她说姜三二一般都在说邻居太吵了、把垃圾扔到她门口、排水排到她家门口之类的投诉。
但是就这个她说的“不太好的邻居”救了她。那是前年冬天,姜三二在家里摔倒了,自己起不来,而且没有人知道情况。是她邻居发现她怎么大半天没出来“骂”他了,就过去看看。结果发现她躺在地上,他马上打给罗委员。我们马上打120,然后赶往她家里。
去到市里的医院,医生说幸好及时发现,老人的心率已经下降了很多,而且全身多处骨折。经过跟她孙子沟通,决定让她转院到广州中山二院。
刚开始,我们听她孙子说,好像不行了。后来的治疗过程,我们就不太清楚。当我们半年后在询问的时候,她孙子说可以出院了。我们也松了一口气。
她现在基本上在广州没回来了,不知道她在那个语言更不通的环境生活得怎样,也许对她来说没差。能够跟她孙子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劳碌了一辈子,是时候享享福了。
有时候我们村干部还喜欢模仿她,逗逗大家。这个时候,我就会在脑中想起,她神神叨叨、骂骂咧咧、说说笑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