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章

《 蛤蟆读书 第六 》( 围城中的困兽犹斗 )

原创:蛤蟆的世界

                                                               写在前面的话 

世上总有些人对某种事物自我援引或暗示到以至于偏执,其得在此,其失也在此,如同社会主义,能够实现跟是否宣传这是两个方面,目标和风气,魑魅与命达,尤其是在当下,一种行为所产生的受众反应,接受程度,附加价值以及舆论导向会反映出社会中的个体和精神的种种状况,几家欢喜几家忧,纵薄古人,终难爱今人,这是我的苦恼。

我将以此公众号推送适合部分人阅读的书籍,你是否属于这部分,在于你自己,人不会为了跟自己少有相关的他人或事物上投入过多甚至一丁点的关注,这是一种思维的习惯和侧重,心理上的自保,不过主要还是这个自私,它却也承受了太多罪过,我庆幸于这种本性并非全无益处,它会促进秩序或规则的建立和运行,好,在推荐读书这种“心忧炭贱愿天寒”般地顺水推舟的事上,旗帜需要鲜明,不当为因人而异而为难,不当为满足大众而委屈,不当为现实的嘈杂而让步,说白了,爱看不看,河水向着大海的奔流让小舟也流连曲折,独觅花香,绚丽光鲜,躁动呼叫着在大路上飞驰这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对于荐读一事我也产生应该有的担心与反思,让我高山仰望,又默然回顾,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脚下,难在学养,难在恒心,亦难在疲于奔命中的清风拂袖,要说的是,今日信息获得的途径是如此的丰富和便捷,书本的阅读仅是其中一条并不宽广的路,至于这些不同的途径又会带来什么不同,我希望你去思考,真的,熙熙攘攘,愿庄重和星空永存。

书是读不完的,因个人学识、时间、喜好之限制,所推书目以文学,历史,艺术为主,偶会涉及文字,哲学,教育,语言等,偏重介绍,间或有己见,个人尤看重费曼学习法,所写内容常以对话语调记下,小说自身,读的很少,少推,再如《语石》、《柳如是别传》、《金枝》等非工具类书籍,虽知其为名家名书,自己未读或浏览一二,亦无他人相教,不推。凡所推荐者,皆为此学科较为经典之作,与读者共鉴,企望各位师友指正补充,致以感谢。

首先要老老实实承认,我虽中文系出身,但看过的小说很少,不比我的那些同学,当然由此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让我放弃这种主动的选择,似乎也不妨碍去评价小说,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意思是说经过很多音乐的操习之后才能通晓声音,这自然没有问题,我们略深入地啰嗦一点,将上面说的音乐与我们的文学暂时强加等同(文化形态的分类及其差别,这里不涉及),小说为文学体裁之一并也对等于音乐中的一门乐器,我相信一位精熟于古筝的人如果对二胡略加练习感受,那么他对二胡所拉出的音乐的理解是不同于初学的,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已经有了在古筝和二胡所共有的东西。

被九方皋相过的马价值千金,被赵本山写过的字值几十万,这样的名人效应永远存在。就此书而言,我认为无论从小说评判的任何角度,《围城》小说自身不应当具有这么高的名声,是典型的“书以人贵”,不是简单地说小说不好,而是“名高实难附”,注意这里的关注点是名。但是这种效应至少不会像一些著名的养生专家一样给你带来实际的损失。同时随着网络媒介多样化和普遍化,这样的效应和虚伪会发挥的淋漓尽致,名不副实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围城》是一部小说,是长篇小说,小说按照字数可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大概以两万字以下是短篇,两万到十万是中篇,十万以上是长篇,当然字数再少还被成为小小说,字数上百万字的就被称为超长篇,这些区分都不严格,我们不必关心。这本书是钱钟书随意之作,这是带给读者的感受和在书的前面中所说明的。这种随意的心态并不如《浮士德》那样任性和昂扬,也不像梁任公《苦闷中的小玩意》那样艰涩和严谨,只是相比于他的学术著作的遣词造句要灵活消遣一些,整个小说故事并不复杂,没有什么曲折离奇儿女长情和轰轰烈烈的家国大事,有人喜欢的小说是那种有着恢宏的构架,环环相扣又高潮迭起的情节,严密的逻辑有着这若隐若现的历史感,围城不是这样的小说,我记得读第一遍的感觉就是每个人都相互算尽,机关逢迎,格局小,闺气重,通篇话里有话委婉挖苦,加上众多比喻,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各种观点,这必然会人感到拖沓刻意,看着嫌累。他的《纪念》、《灵感》、《猫》这些很短的小说跟《围城》的调性都很像,依据钱钟书现存的小说来看,他的创作手法和观念都是很统一固定的。钱钟书的严谨博学与通达睿智让他时常保持理性和清醒使他不会被文字所束缚,随时能够跳出来,又不会在文字中有多少类似于意识流的内容,这种感觉不同于王小波的小说的大胆畅快,也不同于《白鹿原》中稳妥朴实,单一传统的小说创作自然是突破了《镜花缘》的嘈杂和《三言二拍》的说教等等中国古代小说,但不会有杜拉斯《情人》、 《冈底斯的诱惑》 、格非《敌人》等这些带有后现在主义中的“平面”“混乱”“反对立”“反理性”等一些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出现。对人性的洞达和处事的睿智加上自身的学养使得书中的比喻刻意贴切,虽然构成了书中充满了很多幽默的句子,但很难让人发笑,因为经过大脑思考之后的领悟比不同于满足耳目的快感,端坐中的会心一笑跟看真人秀节目中出洋相的笑是不一样的,后者跟听复旦陈果的鸡汤一样基本不需要脑子,然而前景似乎更大,因为这是一个越来越纵欲的时代。

我们面对一个客体,当我们这个由各种复杂生活经验所组成的主体对其进行审视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先入意识,这不能评判好坏,得失也在此,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更加注意其中的“同我”和“异我”系统中的信息,一是认同符合已存在经验,二是反差抵触这些经验。比如你读这本书,之前知道了钱钟书的大名,觉得这书应该不会差,好吧,这时你已经被影响了,我想这也是豆瓣青年们评分这么高的一个原因。接着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遇到一些让你困扰的地方,你很可能觉得是你自己水平不够,或者遇到一处观点或比喻的高妙,你很可能会在此时多留意,多想一想,继而愈发觉得好并对作者更加敬仰,可是实际上不应该想的这么简单。另外学生跟成年人,结过婚和没结过婚的,学历高跟学历低的等等他们的关注点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悟是不一样的,这当然也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由来,唐晓芙的你会对方鸿渐灵光返照,苏文纨的我不会对着赵辛楣顾影自怜?

我每写一期《蛤蟆读书》中的一本书时,往往会浏览一下豆瓣的书评,有一些写的确实不错,有些则轻妄或自我菲薄,当一部分读者老是围绕着、诉说着“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名言所带来的无尽感慨时,我想说,早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哪来那么多的感慨。还有很多人说《围城》可以让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屁话,闻之有味,实则空空,比如很多人说自己的身上就有方鸿渐的影子,并由此为之称赞作者描写人物的高妙和文章的指导意义,不过这种感受难道这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心理现象?谁敢说任何人的任何小说中的人物没有跟他有任何的相似点?都是人嘛对不对,我们跟《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野人不也有共同之处嘛,不是否认这句话本身的合理性,只是这个“理”太稀松平常,海行泛滥的语言和人云亦云的观点是不值得一直挂在嘴边的,人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性啊。

有的说钱钟书掉书袋,我有两点不同意,掉书袋吧,首先要有书袋,这些言论并不会给自己増金贴彩,就好比我们的书法界对明清时代的规规整整的楷书多有鄙薄,斥为馆阁体,然而除了自己写不出来之外,还不知我们现在的书风恰恰需要这样稳重严谨的书写态度,世风浮躁,今人笔下的书法也尚大尚奇,叫嚣喧闹,我在一篇文章中称这些馆阁书法是“世俗之良药”。好,回到《围城》,二是,我感觉《围城》中的书袋已经很少了,我们翻翻他的《谈艺录》做下对比就知道了,小说不宜在其中发表过多作者的言论观点,我想写作时的钱钟书大概心里很痒痒,欲说还休,书袋挂不出去。

我们在这里不再啰嗦地分析人物形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了。上文提到了《围城》中一种普遍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接下来说说这个,我也不知道我能写多少:

比喻,这个大家都知道,并不难,一是本体,二是喻体,先看我们古代文化中的《诗经》的《硕人》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司马相如《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单纯地以一个名词比喻另一个名词,其妙处唯在于喻体的精妙,说一个人胖的像猪很一般,说胖的肚子像麻麻儿肚子(蜘蛛肚子,方言,我妈形容别人的)就不错,如《琵琶行》中将所听到的音乐比喻成“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还有一句形容音乐的古诗,我记不清了,用寒刀出鞘的那种紧涩感来形容,怎么样,好吧?这些都是运用喻体比较好的范例。(这里简单一说,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论唐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里面提到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里把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皆摹写声音至文”,我不同意,《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是在第一层次,就是单纯只有喻体的精妙,算不上“至文”,因为唐诗中单纯描写音乐的诗非常少,我认为唯有一人可足名家,也超越了这二位,他就是李颀。以后《蛤蟆读书》会写到李贺,那时再具体说说这个。)之后楚辞、《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汉赋中已经应用的相当广泛和细致了,到了《世说新语》里面,山涛说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说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人像玉山,不错,像将崩的玉山就更具体清晰了,后面的入怀的日月也是这个道理。对喻体进行一定的说明,这在后世文学中甚至已经成为了写作习惯。 额 ,好像刚才中国古代文学的部分说的太笼统了,暂没真精力去写了,我们跳到现当代,直接上手看例子:契科夫的小说《有知识的木头》中有一句:“你的性格像变酸了的醋栗。”醋栗是什么我不知道,也没查,要说的是,喻体所带来感受是有限制性的,感受的深浅自然也是不同,因人因地域,醋栗很多人没见过,更不知道变酸了的醋栗是啥味,那这个比喻对这部分人而言很难产生多深的感受或共鸣,再例如木心《少年朝食》:“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在中国,南方人在日常生活中喝粥多,对于北方的一些很少接触粥的人,我想对于这句话感受的强度自然也会不一样。因此,大概喻体越接近生活经验,阅读中的距离感也就越小(当然并非就要追求这个,甚至有些创作故意追求其反面。)果戈里的《鼻子》中理发匠的老婆骂她男人是“烤的焦黄的干面包。”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谈到男人对女人的感觉:“一抹蚊子血”、“床前明月光”、“朱砂痣”等,这些都是我们所容易见到的,但这些容易俗气平淡,避免这种不出彩的方式,一是喻体自身的精妙神似,二是对喻体进行说明时制造矛盾。黑格尔《美学》里讲到:“为了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物品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隔得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之前的《蛤蟆读书》中提到过钱钟书的一篇文章《读拉奥孔》中也有一句相似的话:“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一次在家,我爹冲着我跟我妈咧嘴笑,我妈手臂弯曲伸出食指,做出指点江山动作,转过头来就满脸嫌弃地对我说:“你看,真像那老猴!”我当时在床上,转脸一看真有点像老猴的父亲,趟在床上就笑得不行。老猴,满脸皱纹,老而滑稽,现在写到这里,可以想到的是,如果单从文字上读到形容一个人为老猴,我想笑的剧烈程度自然不能跟当时的情形相比,所以,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想象力实在是太可贵了,甚至是《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骆驼祥子》这些简单的又充满画面感的小说,边读边想象这些画面,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对于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面,读者在某些程度上可以突破作者,这要求我们从读者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和探索文本、作者和读者三者间的关系和其中的动态过程,这也就是“接受美学”的主要任务,这样的研究角度从传到中国到今日大兴一共才几十年,我以前对朋友说过,中国的传统文论里重要的观点就那么多,一个观点你说我说,你知我知,绝大多数就是换换表述,对于这些我们基本上都在细枝末叶上下功夫,可以从读者接受这个角度重新拾起这些旧纸堆做做研究,写篇像样的论文应该不难,当然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从事于这方面的的研究了,古人也有零星话语涉及到读者接受这一块,不过不成系统,更值得明白的是,古人这些言论的侧重点跟我们今日以某种目的地需要的这个点是不一致的,王国维因张惠言对词“深网罗织”而感叹道“固哉!”,顽固啊顽固。我听南京大学莫砺锋的讲座,提到一本书《影响的焦虑》,我没有,也没看过,在这里也顺便提一下。)

“我要对你做的,就像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一样。”,春天会对樱桃树做些什么?这需要读者如同欣赏“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那样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和思考,也唯有如此,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它从属于某一个概念,但是由于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它又丰富多彩的,很难找出它所表现的是某一确定的概念。”并且我们很有信心地认为,我们的大脑将这些文字信息演绎发挥,这里面的妙处常常是我们自己本身所赋予的。我之前讨论诗中情景关系时写道:“……若非遇其事,实难意索矣,殆其以己意索之者,所失在此,所贵也在此,然虽云意索,手心之运,终不离细处,细处者,一曰物之细,二曰物物之细,凌虚架构,人力所不能也,盖细处之间,妙化无垠,堆绘满眼抑或字词两三,人情皆可寓之矣。”张爱玲《童言无忌》中将童年的一天一天比喻成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当然我们的人情依然“皆可寓之”,不过老棉鞋以及粉红绒子又是个啥,对喻体进行说明的字词是不是跟我们常说的古诗中的“字眼”有点像?写长篇难,难就难在不容易使比喻所营造的那种感觉和文章整体相契合,老棉鞋里面粉红绒子,张爱玲就是这样的语言啊,这里又涉及到文学风格,妈呀,太麻烦了。不行了,我实在写不动了,此时我想到了很多但是思路很模糊,零零星星,不能成片,一个人胖的像猪,猪的胖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喻体的特性往往是历史经验所传下来的,一个人眼睛尖锐的像鹰,鹰的眼睛的尖锐是被人们所长久塑造出来的,抛出这些,单看眼睛,我想问,鹰的眼睛那里比猪尖锐了?我认为,这类喻体是建立在长久所形成的观念上的,还有现实的喻体,比如说一个人胖的像猪,这样观念和现实上的不同是否可以进行分类?如果能,本体的和喻体的不同类型让我们对其使用又有什么要求?怎么构建二者的关系?贺铸《青玉案》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把愁从视觉上进行模糊的量化。“天阶夜色凉如水”又是咋样?对其场景化、详细化了又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下一篇《蛤蟆读书》就写张爱玲,张爱玲的内心极为丰富细腻,恰巧其对文字又非常的娴熟和敏感,运用的比喻相当精微贴切,能帮助我们深入讨论的比喻这一手法。好了好了,写不动了,睡觉,本文终。

往期推荐

蛤蟆读书(第一期)

蛤蟆读书(第二期)

蛤蟆读书( 第三期 )

蛤蟆读书( 第四期 )

蛤蟆读书 ( 第五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602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42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87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06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30评论 5 37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2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0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65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94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2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8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2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36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28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孤鸟差鱼 在自己身上 没成功的爱 就别关心 现在是谁在高攀 没人规定 非要自虐
    孤鸟差鱼阅读 335评论 2 5
  • 这个暑假,我认识了一朵神奇的花,它叫彩虹花。它是爱的传递,是无私的奉献,是爱的力量,是坚守的力量,是大山里的希望之...
    孙敏贵州阅读 1,890评论 0 5
  • 今天去上茶艺课,要到重庆时雨很大,也很陼车。我一改往次的焦虑,没有报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今天的茶艺课从中体会...
    傲雪_352a阅读 105评论 0 0
  • iPhone失宠 安卓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 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可能不断更新不断进步! 历史惊人的相识,我们大陆人当时条...
    54f70f613c7c阅读 125评论 1 1
  • 每一次的倾诉,都试着对自己更诚实一点,剖析问题,看到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如果问题不解决它,它始终都会是个问题。...
    米三水阅读 382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