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第十二章(258/379)
接着上回讲,曾国藩完成了青少年“人定胜天”到认识到“天命难为”的转变。
曾国藩出山后,转变了思路,和光同尘,很快就得到了咸丰的提拔,被任命为两广总督。目的要集合兵力拿下南京。
这次他继续让拿下安庆的兄弟曾国荃继续挖地道,作围攻之势,不料曾国荃志得意满,孤军深入,这时候兵饷遇到危机,于是曾国藩向曾经力荐的江西巡抚却不作任何举动,陷曾国藩于危难之地,不过曾国藩刚开始并没有危难他,直到后来军队中出现了抢吃抢喝,才决定上诉朝廷,两人开撕。不过朝廷为了制衡曾国藩,喜形于色,上诉失败,不过想到攻打太平天国主要靠湘军,只是拨了一些款救急。
南京时时拿不下来,情绪焦躁,因生气身体状况糟糕。曾国藩劝其心胸要开阔,只管挖好深沟,做好自己的事,听从命运的安排。人的成功不全靠人的因素,还有一半是天命。个人发挥的力量是有限的。
这是曾国藩蛰伏家中思想的又一转变,他不断给弟弟曾国荃去信。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沟挖好,把营盘扎好,稳固军心。急着拿下南京,这是左右上天的意志是不可能的。
真正出力的人不一定成名,真正出名的人不一定幸福。
真正体现曾国藩胸怀的是裁撤湘军,当时湘军有五六万人,朝廷引以为患。
曾国藩熟读经书历史,《二十三史》中有好下场的只有郭子仪一人,所以把功和名都隐藏起来,裁撤湘军,又让其弟弟辞去职务,这样既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又解除了成熟的湘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后,两人针锋相对,左宗棠觉得曾国藩笨头笨脑,全凭运气,看不起曾国藩,有时候和属下开会就骂曾国藩。曾国藩觉得对骂无益,就不了了之。曾国藩经常会让身边的人给自己提意见,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晚年左宗棠征战新疆,料想曾国藩不会出手相助,但是曾国藩竟然不计前嫌,慷慨送去军饷物资,最终认为自己的确不如左。
他们的好友郭嵩焘评价左宗棠是豪杰,左宗棠是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