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明明德、致良知
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用致知和格物的功夫,格正自己,知道善恶、是非、对错、辨别仁与不仁、礼与不礼、智与不智。
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穷理)
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良知良能。
孟子的四端修养方法论——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扩充到全身心,来应对所有人所有事,仁义礼智就不可胜用了。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用四端回答公都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相比,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圆融的程度,所有论点都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与结论。而孟子的“四端”说,就是孟子所有学说的理论依据。
有心有意
身的主宰就是心,心发出的是意,意的对象是物。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诚心
率性而为必须要至诚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