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却能向远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有知识、有才能,却谦虚得好似没有一样,从不计较别人的无理冒犯。从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这是曾子对老朋友的回忆,“昔日吾友”指的是颜回。
颜回已经去世了,曾子有一天感慨说,有一种很难达到的状态,他的老朋友颜回能够做到。
“以能问于不能”,意思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愿意去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与“不耻下问题”的意思相同。
“以多问于寡”,是说他有很高的学问,却愿意去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
这是装的吗?当然不是!颜回是真心实意的请教,为什么他愿意这样不耻下问呢?原因是所有人都会有知识盲区。
我们看很多电视竞答节目就会发现,很多参赛者都非常厉害,博古通今,知识量丰富,但有时竟然会被一道很简单的题目难住。
好比你读到了博士,去请教一个初中毕业的技术工人如何修理自行车,也没什么张不开嘴的,因为在修自行车这件事情上,对方就是比你强的多。
术业有专攻,要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一颗空心,你就会发现,向谁请教都是应该的 。
“有若无,实若虚”,意思是一个人有,但他看自己就像没有一样。他不因自己拥有而自满,依然保持谦虚,怀着空杯心里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一种真实的、敢于认识自我的态度。
颜回是孔子最心爱的学生,子贡,曾子都对他非常推崇,他依然能够做到“有若无,实若虚”。那些外在的名声并没有压垮他,并没有成为颜回的负担,极高的学识也没有他当成标榜的资本,他似乎将这些东西化作了自己内在的一部分,这就叫“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是说哪怕别人冒犯了颜回,颜回也只是笑一笑便过去了,不会还击,也不会计较。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名声没有那么在意,他怎么会怕“黑粉”?“黑粉”冒出来骂他、诋毁他,他也不会放在心上。本来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偶尔听一听其他的声音,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正因颜回到达了“犯而不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才能如此举重若轻。
曾子的这一段话是非常得体的。颜回做的这件事情,从佛家的角度叫“无我”,从儒家的角度叫“谦和”。
为什么“谦”与“和”要合在一起用?因为一个人内心能够做到“谦”,对外才能做到“和”。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傲慢,有多余的棱角和锋芒,看谁都不顺眼,过分执着于某个名头,刻意追求与众不同,那么他跟谁都无法和气的相处。谦是无法伪装的,假意谦虚,人们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一个人只有真心的看淡名声、地位、头衔,不觉得自己现在的成就、学问和名号有多了不起,才能够做到谦逊,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就是谦和。
曾子如此怀念颜回,可见他的境界也不低。他看得懂颜回好在哪里,普通人则缺少曾子这种对于美德的洞察力。
临大节而不可夺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托付孤儿,可以托付江山,生死关头临危不惧的人,这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了。”
曾子有很多金句。不同于孔子的其他学生,他说话总是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掷地有声之感。
曾子和其他人的生命状态完全不一样。颜回总是那么温和平静,那么低调内敛,却又怡然自乐。颜回是修道之人,庄子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拖颜回之口,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子贡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的人,喜欢问问题,喜欢和孔子探讨。子路是一个莽撞直率的人。曾子是一个内心澎湃的人,他心怀天下,说的话比孔子说的更宏恢宏、更有力。
“可以托六尺之孤”按古代尺寸,六尺大约是一百四十厘米,孩子长到这么高的时候,是最难托付的。刚出生的婴儿,很多人都愿意收养,因为孩子没有记忆,还能如同亲生子女一样培养。孩子长大成人,自己都能够养家糊口了,也就不需要托付了。最难托付的,就是身高“六尺”的孩子。这时候,孩子的身心还未真正成熟,却又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脑海中刻下了此前关于家庭的记忆,并且即将进入青春期,进入最叛逆的时候。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意思是有人非常值得信赖,我们甚至能够放心的将这个时期的孩子托付于他。
“可以寄百里之命”,在春秋时期,方圆一百里差不多是一个小国的面积。曾子说,能够安心的把一个国家托付给这个人。我们可以想想看,这个人需要多大的气魄,多大的才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大节”至少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安国家、定社稷,这是关于国家大事的。第二种理解是,一件事情与生死相关,就一定是大节。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逮捕之前,他完全是有机会离开的,但是他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就是设问:这样的人是君子吗?
最后,他肯定的回答,这当然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