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可谓是一部大作了,读这本书的缘起是想起王小川(搜狗那个)说这本书对他理解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帮助,然后就找出来读了。。。
直觉上,我们看到非常多的乡村社会独有的现象,我们管它叫淳朴,叫它从前慢。。。
事实上,这样的社会形态有它的底层规则:
经济(这里理解为划算)
之所以在熟人社会里使用这样的生存策略,是因为它其实是经济的,是满足利益最大化的。
- 稳定的社群中尊敬长老,是因为在听从长老的经验就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虽然没有研究经验的底层规律,仍可以以足够高的效率解决问题。
- 乡村社会的对待标准一定与关系有关,要先确定关系,然后再决定以哪一种标准来对待。为什么呢?我们欺骗熟人会严重影响在社群中的声誉,也就有损了长期利益;但欺骗陌生人的成本并不高。反之,信任熟人的成本很低,信任陌生人的成本却很高。
社会法治化后,一以贯之的原则对于乡村的处事哲学冲击非常大,书中提到一个例子:
乡村社会里,丈夫殴打奸夫的事情,人们不觉得有何不妥,这么做是符合经验和伦常的。但法治社会,这件事奸夫无罪,打人的丈夫反倒有罪了。
后者显然更符合现代人权,只是在观念转换的时期,这显然不利于乡村社群的稳定。
书中类似的讨论还有很多。。。
还有一个插曲,最后几章是回家过年的飞机上读的,读到酣畅淋漓的时候,发现后面的章节没有缓存(微信读书),当时急地我一拍大腿,周围几个带着口罩的面孔都奇怪地看我。。。
笔记与标注
◆ 再论文字下乡
学习就是重复。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距。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
◆ 差序格局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代理者的权力来自代理,他不是团体本身。
执行上帝意志的牧师是Minister,执行团体权力的官吏也是Minister,都是“代理者”,而不是神或团体的本身。
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 男女有别
经典名句
◆ 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在分析一个文化范型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
◆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内心结构的框架。
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在分析一个文化范型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冲突是存在的基础,困难是生命的意义。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这本书写于1937年,那个时候的避孕措施已经很完备了?
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 礼治秩序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 无为政治
皇权不下乡
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
◆ 长老统治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与政治相比,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更强。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当前时代。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
?
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 血缘和地缘
其次就是你的伴侣。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快照式存储
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客家人已经定居成百上千年了,依然被叫客家人,地缘组织之难。
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 名实的分离
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 从欲望到需要
爱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这些欲望所引导出来的行为是不是总和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的呢?
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 点评
★★★★☆
温情地平视乡村生活方式,会发现很多看似不经济的做法有它经济的一面。
解决方案背后总有智慧,智慧背后总有故事…
渐入佳境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