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祭统》诗解8禘尝义敬
题文诗:
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尝冬烝,
礿禘阳义,尝烝阴义,禘阳之盛,尝阴之盛.
重莫禘尝.发爵赐服,禘顺阳义;尝出田邑,
平明刑罚,秋政顺阴.禘尝义大,治国之本.
明义者君,能事者臣.不明其义,君人不全;
不能其事,为臣不全.至义至情,情真义深,
义深济志,诸德之发,德盛志厚,志厚义章,
义章至诚,至诚祭敬,祭敬之至,境内子孙,
莫敢不敬,不得不敬.君子之祭,必身亲莅;
有故不至,则使人可,不失其义,君主真情.
小人之祭,德薄志轻,志轻自疑,疑于其义,
义假情虚,情虚不诚,不诚不敬,民何以敬.
正文: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郑玄注: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谓夏、殷时礼也。礿,羊灼反,字又作禴。夏,户嫁反,下“注夏”“孟夏”同。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於禘、尝。”夏者尊卑著,而秋万物成。古者於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於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言爵命属阳,国地属阴。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发公室,出赏物也。草艾,谓艾取草也。秋,草木成,可芟艾给爨亨,时则始行小刑也。艾音刈。芟,所御反。发,七乱反。亨,普彭反,徐普益反。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全,犹具也。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济,成也。发,谓机发也。竟内之子孙,万人为子孙。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莅,临也。君不失其义者,言君虽不自亲祭,祭礼无阙,於君德不损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於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疏]“凡祭”至“母矣”。正义曰:此一节明祭祀之重禘、尝之义,人君若能明於其义,可以为民父母,今各随文解之。“禘者,阳之盛也”者,以禘祭在夏,夏为炎暑,故为阳盛。“尝者,阴之盛也”者,以尝祭在秋之时,阴功成就,故为阴盛。冬虽严寒,以物於秋成,故不得以冬烝对夏禘。注“言爵”至“属阴”。正义曰:爵命是生养之事,故属阳。国地是土地之事,故属阴。“故记”至“草也”。以记录之前,先有此记之文,故作记者载前记之文,所以言“记曰”也。此记云尝祭之日,发出公室货财以示赏也。“草艾则墨”者,谓初秋草堪艾给炊爨之时,则行小刑之墨。“未发秋政,则民不敢艾草也”,言夏节虽尽,人君未发行秋政,则民不敢艾草也。注“发公室,出赏物也”。正义曰:案《左传》云:“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此尝之日发公室示赏者,文各有所对,以赏对刑,则赏属春、夏,刑属秋、冬,其实四时之间皆有赏,故车服属夏,田邑属秋。出田邑之时,亦有物也。故《觐礼》秋时赐侯氏车服及箧服也。“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者,济,成也。言禘、尝之义,若人君明之,所以成就其志。“诸德之发也”者,发,谓机发也。诸,众也,言义者,是人君众德之发,谓诸众人之德发在於义。“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者,谓人君道德显盛,则念亲志意而深厚。若能念亲深厚,则事亲祭祀,其义章明显著。若能事亲章明显著,则其祭也恭敬。以此化下,则竟内民之子孙,无敢不恭敬其亲矣,以化於上故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者,言祭祀之时,身既有故,使人摄之。虽使人摄,由君能恭敬,不丧失於为君之义。所以然者,由君自明晓於禘尝之义故也。“其德”至“志轻”。言人君道浅义薄,则其念亲志意不能厚重。“疑於其义”至“民父母矣”者,谓志意既轻,疑惑於祭祀之义,皆不能尽心致敬。身既危疑,而欲求祭,使之必敬,不可得已。“已”是语辞。
【经文】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①。 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 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②,顺阳义也。于尝 也,出田邑,发秋政③,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④,发公室,示赏 也。”草艾则墨⑤,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⑥。
【今注】
①礿(yuè)、禘(dì)、尝、烝(zhēng):宗庙四时祭祀的名称。②发爵赐 服:颁发爵位,赐给车服。③出田邑:指出外田猎习武。秋收:指修法制,平 百刑。④尝之日:当作“禘尝之日”。⑤艾(yì):割。草艾:指到了草可以 割的季节。墨:墨刑,五刑中最轻的一种,这里代指一般刑罚。⑥王引之 《经义述闻》以为“弗敢”下脱“艾”字。
【今译】
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 烝。礿和禘,体现阳的意义;尝和烝,体现阴的意义。而禘又是阳 气的极盛,尝则是阴气的极盛。所以说:“没有比禘、尝更重要的。” 古代在禘祭的时候,颁发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着阳的意义;而 在尝祭的时候,便出外田猎,平明刑罚,这就是顺着阴的意义。所 以书上记载说:“在禘、尝的日子里,拿出公室之物施行尝赐,到了 割草的季节,便开始施行墨刑。”刑罚尚未开始实行,民众便不敢割 草。
【经文】
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 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夫 义者,所以济志也①,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 者其义章②,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 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③。虽使人 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 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今注】
①济志:完成其心愿。②章:显著。③有故:指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 祭祀。
【今译】
所以说禘、尝的意义十分重大,是治国之本,不可不懂得。懂 得禘、尝的意义的才是君主,能办好禘、尝的具体事宜的才是臣子。 不懂其意义,作为君主就有所不足;不能行其事,作为臣子就有所 不足。所谓明白意义,是用来使内心志向得以实现,各种品德得以 显露。所以品德丰盛的人,志向也就笃厚;志向笃厚,意义就会十 分显著;意义显著,祭祀也就恭敬;祭祀恭敬,那么国境之内的子孙 就没有人会不恭敬。所以君子祭祀,通常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有 特殊缘故不能参加,也可以使人代替。但虽然使人代替,君主却并 没有失去祭祀的意义,这就是因为他心里懂得这个意义。若是品 德浅薄的人,志向也一定轻浮不实,对祭祀的意义也一定是不理 解。像这样去祭祀,想做到恭敬也是不可能的。祭祀都不能恭敬, 还凭什么去为民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