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7-25
(与某网友的交流)
我把活着读完了,比路遥的《人生》好多了。这样的书,你怎么可以读很多遍呀。那个时代的很多中国人都经历了那样的苦难,晚晴、北洋政府、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民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近一百年的时间内,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自然灾害也很频繁,从普通民众到上层社会的精英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经历了一系列艰难时刻,再加上人本身的生老病死,更是加重了对家国、民族灾难的深切感受。作者选取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片段来反映了一个时代一群人的生活状况,写的确实好,真是好。
不过,我不觉得这本书体现了多么深刻的思想,爱情、死亡、战争本来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三大主题,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特定时代的故事,余华只是很好滴为我们记录或者讲述了那个时代某一群或者某一类别的人的故事而已,至于怎么理解这个故事,或者从这个故事中反映了些什么东西,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便死了。这是我对人生的看法。
每一代人的故事,每一个家族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那么多的故事,所有的这些故事无非就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样,历经枯荣兴衰,少年时是什么样,青年时是什么样,中年时是什么样,老年时是什么样,有成长、有奋斗、有挣扎,有爱有恨,有苦有乐。在无穷无尽的这些故事中,有一些是如此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有一些是平淡无奇的,有一些又是其他样子,总之,人生的故事,你也可以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天边的一片云、一条河流、一个动物或者其它对象当中找到了人生故事相似的类比或者映像。只要你去长期认真观察,了解他们的历史、现在和将来的话。可能这就是佛教说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小小的世界,大大的天。
我常常记得我奶奶和我说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常常想起父亲母亲的河流这几个字,这不仅仅是我同意罗素把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的说法。我的奶奶大约是1918年出生的,一生也是历经磨难,她活了88岁,死的时候很平静,起不了床后,一个月就死了,像一盏灯烧尽了油,灯火就灭了。我观察我的家族,父母亲、爷爷奶奶等人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大不相同,但是故事的提纲都是一样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起起伏伏等等都是大家共通的事情,这就是人生吧。所以我看余秋雨的《我等不到了》、《借我一生》是很有感触呀。
一个作家也好,一个历史学家也好,一个画家也好,一个导演也好,我觉得他们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记录他们那一代的典型故事,只是方法不同、手段不同、侧重点不同。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能就是指从无数的故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故事,在描述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与A探讨一下,他说,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人开始的,剖开现象,一个时代最大的收获就是时代的精神。一针见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