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十岁,大学家教的叔叔说,叫我哥哥就行。
那年我十七岁,刚结婚的房东阿姨说,叫我姐姐就行。
那年我二十四岁,职场混了好多年的老板说,叫我哥就行。
三十四岁,看着长相老成的同事,他说叫我小李就行。
成长就是不断被纠正的过程。
每天午休习惯了戴眼罩,有一天眼罩被同事借走了,我竟然怎么也睡不着了。躺在床上,其实我可以干很多事,我可以看手机,我可以听音乐,甚至可以胡思乱想。但是只有我带上眼罩的那一刻,才是在告诉自己,也在告诉周围的人,我准备睡觉了。你也许觉得这是在自欺欺人,但神奇的是,这个作用非常的明显。
这并不奇怪,因为从来都能忽视仪式感的作用。双手合十,说出“阿门”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比平时更虔诚。
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的仪式,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后的结婚仪式。意气相投的朋友间的结拜仪式,江湖和商界的结盟仪式,拜师仪式,祭拜仪式等等,更不要说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而制定的不计其数的仪式和礼节。
成长的过程中,时间和年龄都是一个连续的状态。在某些作家笔下,那种听到某个故事或者经历某件事就瞬间脱胎换骨的神奇转变,都是后人对成功人士精神层面的塑造。事实上没有哪一秒比前一秒或者后一秒来的重要,今天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也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少有人会觉得自己一夜之间就长大了。而仪式感就是在告诉我们,此刻与下一刻我们已经不同了。
仪式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我们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
当我们满月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摆了满月酒,一是庆祝,二是告诉周围的人,你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一个月了。
第一天带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时候,我们开始背诵各种章程,我们面向国旗敬礼,我们开始铭记自己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国歌响起的那一刻,我们热血沸腾,我们对祖国产生了无可替代的热爱。
毕业典礼上,看着老师写的评语,看着同学录上同学写的祝福,百感交集,心中有说不清的感动。直到毕业典礼上,拿着自己的毕业证,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已经毕业了,将要跨入另一个人生阶段。此刻的我们才真正的意识到,我们要离开一些什么,将来要去面对什么。
这些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接着一个,一步一步的确认我们失去的童年,少年,以及无法追回的青春。在每个正确的时间点,都有这样的一个仪式在提醒着我们。
可是,从哪一刻起,觉得自己不是一孩子,而真正的长大成人了?
我们没有这样的仪式
没有父母的姐姐,当开始照顾弟弟的时候,她才10岁,但是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因为他有弟弟需要照顾。
老父亲被40岁的儿子打了,警察要把他带走,老父亲含着眼泪祈求的说,不要带走他,他还是个孩子!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成人礼,庄重严肃的让我们明白,我已经长大了,不是一个孩子了,我应该从一个天真、稚嫩、一直依靠他人的输入状态,转变为沉稳、能够独立生活和思考,也能够帮助别人的输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