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敢于放弃,哪怕是你舍不得放弃的东西。
01 一天就24小时
一天只有24小时,对谁都一样,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贵,貌美还是丑陋,年老还是年少。
这个谁都懂,但大多数人似乎都选择性忘记了。这是因为焦虑,焦虑的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思维。
越是焦虑的人,越是希望充分利用每分每秒,恨不得将每一秒钟都能掰成两半。
一天24小时,不妨想想你有多少想做的事情。
读书,写作,学英语,健身,跑步,学excel,PPT,编程等等。
你有这么多有用的事情想做,但是到底哪件事是你真正做了,而且让自己满意了?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说明你的焦虑越重,以至蒙蔽双眼。只在意要做的事情,却忘了自己真正做了多少。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想做多少有用的事情,而在于你在每一件事上真正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不说一天24小时,一个月绝对足够你评估在每一件事上花费的时间。
那么,这个月来,你看了多少本书?
写了几篇文章,共计多少字?
英语又学了哪些东西?语法还是单词?花了多少时间?
Excel 和PPT,你学了吗?花了多久?学到什么了?
一个月结束,你所做的和你所想的差了多少?
可能你都没有规划,时间过去了,你只记得这个月又玩了多少盘游戏,刷多少新闻,看了多少部剧。
与其想做的事情太多,却一事无成,倒不如舍弃大部分想要做的事情,而将精力和时间聚集在一两件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说阅读和写作。
规划一下这个月看几本书,写多少篇文章,如若未完成,则不考虑其它任何事情。
02 想做的越多,做的越少
事情太多,反而容易心烦意乱和焦虑,而焦虑只会生出更多焦虑。真正能让你成功的是机遇以及抓住机遇所需要的实力。
实力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轻松获得。
曾国藩读书时,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以前,我不太能理解。毕竟,明明可以几本书一起读,而且几本书一起读更有利于将几本书的知识在脑海中发生碰撞。
现在我懂了,读书是好的,但是急于求成却不好。同时读几本书是好的,但是,如果你最终只是将每本书翻几页,实际上没读,那还不如扎扎实实一本书一本书的读完。
世界上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下得了苦工。有时候好的学习方法恰恰让你变得不好。因为你总是期望走捷径,却忘了打磨自己。
很多喜欢向他人索求书单,但求到的书单又读了几本了呢?
我想一个人索求书单,不是因为读书太多,无书可读,而是希望节省时间用在更有用的事情上——读书。但真实情况是可能在读书上花费的时间更少了。
真正读书多的人从来不需要索求书单,他们有发现好书的途径。读书靠自己,选书也只应靠自己。
真正应该注重的不是想做什么,而是最终做了什么。
想和做是两码事。我们大多数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异想天开,而不考虑具体情况。当然,哪怕人们考虑具体情况,往往也极不准确。
人们总是过于高估自己。
举个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瑞典心理学家Ola Svenson在一份针对美国司机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8%的司机认为自己是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司机,93%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比别人更为高超,50%的司机认为自己能够跻身最安全司机的前20%。
03 看一个人,看行动
看一个人,看行动。不管他讲得有多好,想法有多棒,看他最终落实到实处的事情有哪些就行。
想法太多容易伤脑,让人堕于行动。一天24小时,能让我们专心做一两件事已经极为不容易,如果你还想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那你更加应该将大多数时间集中在这件事情上面。
贪多嚼不烂,就是这个道理。
更重要的是,当你将自己的生活占满,你可能根本不会去做这些事,而是拖延症发作。
如果你有那么多有用的事情想做,列一个表,将80%的业余时间花在优先级第一的事情上面。
你做的事情越多,那么每件事分配的时间就越少,很难让你在这件事上有所收获。长期的零反馈会让人难以坚持。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根本坚持不下去,因为需要坚持下去的事情太多了。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绝对是一个意志力超强,且善于坚持的人。但是,他为什么就是借戒不了烟?无它,就是因为他每天需要处理的事物太多,在戒烟的事情上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
如果他真的想戒烟,将戒烟的优先级提高,不可能戒不了。
有时候就应该选择放弃,哪怕那是你非常喜欢,也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不选择放弃一些有用东西,其它新的东西也没办法进入。
你想将每件事做好的结果就是你每件事都做不好。要敢于放弃,哪怕是你舍不得放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