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稻盛和夫的《干法》。稻盛先生在这本书里介绍他的劳动观,也就是他老人家对工作的基本观念。其中的几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 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视人生如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工作能够塑造一个人厚重的人格。
* 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工作是最好的治病良药。
* 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为了实现目标,要有强烈的渗透到“潜意识”里的愿望。
* 不是“最佳”而是“完美”。“最佳”是和别人比较,因此,在水平低的市场中也会有“最佳”。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是“完美”,“完美”是绝对性的,不用和别人比较,没有人能超越“完美”。
* 做事情要: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稻盛先生是圣人,是日本“经营四圣”中唯一还健在的一位,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以上这几条中的任何一条,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都很难做到,这也是圣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司马迁曾经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稻盛先生的劳动观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规范,虽然可能做不到,但是可以“心向往之”。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悟。今天想分享两点:
一、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
就算是不起眼的事情,做到极致也能做大做强。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原来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选好自己的职业,选一个好的平台。没有好的职业,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记得有一次我在读书会上跟大家分享:畅想一下,你目前做的这个职位,将来最高能够晋升到哪个级别,那个级别的收入是你想要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尽快换个平台,因为你在这个平台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状态。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我想起了另一句俗语:行行出状元。每一份工作,做到极致都能有巨大的收获。举一个例子:前几年去长春出差时,我认识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冯师傅,专门接机场往返市区的客人。冯师傅是一名退伍军人,50岁左右,踏实内敛,服务态度特别好,收费也比其他的出租车司机低,只要坐过一次他的车,保证下次还会再找他。回头客多了,自己忙不过来,他就组建了一个出租车队,专门拉回头客。又过了两年自己办起了租车公司,同时用自己公司的车接送客人,生意越做越大。冯师傅就是把出租车司机这样一个普通的职业做到极致的人,自己乐在其中,同时也收获了财富。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即便可能不会拥有巨额的财富和很高的地位,但至少会生活的充实和幸福。
二、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
这里我想到了两个反例,都是有关我自己的。
我这几年一直想拥有完美的腹肌,或者至少能看出有腹肌。于是就制定了训练计划:每周做至少四次腹肌训练,每次10分钟。最近这两年,基本算是坚持下来了,当然有时候也会偷懒,比如身体不舒服或者工作特别忙的时候。两年下来,效果非常不理想。目标虽然有了,但是努力跟上了吗!我的那一点运动量跟不锻炼身体的人比,或许算是努力了,但是这样的努力是不够的。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跟别人不同。对我来说,至少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能摆脱以前的那个样子。所以我决定今年要加大训练量。
另一个例子是我练习英语口语。前几天我跟英文俱乐部的导师说:我今年的重点是练习英语口语,感觉自己的口语成了工作中的障碍,再不突破就会遇到职场天花板。导师问我是交流有障碍了吗?我说不是,是用英语开会的时候说的不够流畅、不够有范儿。她说:你练习的量不够,平时花的时间太少了。回头想,我投入到口语练习上的时间确实有限,也就是说我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所以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个要求可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高了。那我们就先跟自己比,我们只有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才能跳出以往的那种自己不满意的状态。
《干法》这本书里的观点都特别的朴实和简单,但是每一条都不容易做到,如果能坚持做到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那么我们就一定不简单。感觉自己工作遇到瓶颈或者心态浮躁的时候,可以翻一下这本书,能起到定心安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