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被伤害时我们在想什么
我见过一个男人受伤的样子。
我们约了凌晨看球。直到快开哨了他才打来电话,告诉我说找不到门。我去小区门口接他,远远的望见看他横在马路中央,左右摇晃着走过来,那模样让我想起《行尸走肉》。
他喝醉了,烂醉。看起来吃了很多烤鱿鱼。你问我怎么知道的?嗯,我清洁房间的时候发现有三分之一条鱿鱼须挂在墙上……
从他断断续续的话里,我琢磨清楚了:灌了一斤白酒……女朋友跟别人睡了……女朋友亲口告诉他的。
可能没什么会比失恋更会伤人了。家人不会背叛你,朋友的背叛只是让你学会世道险恶,唯有恋人的背叛,是会痛死人的。
有一个朋友,在表白被拒绝之后,连续喝了七天酒。一些女性朋友则喜欢躲进家里,要么不吃不喝,要么胡吃海喝,极端一点的,喜欢用刀去割自己的手腕。有刺青的可就惨了,非得来个“刮骨疗毒”,把那个有意义的字刮掉不可。
我一直有个疑问,明明已经有一个人伤害过你了,明明很痛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对着自己补一刀呢?
有人说,是为了麻痹自己、消灭自己以摆脱心灵的创痛。我却认为,我们只是在确认自己、找到自己。当心被击碎,四分五裂的时候,我们逐渐与现实脱节,这时需要身体上的痛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我相信人是会自愈的。
02 我们要学会自爱
在我看来,张嘉佳的《摆渡人》是一部用句子堆砌的烂片,但贾玲那段却很经典。
新郎跑了,贾玲把自己关在车里不肯出来。她说:“我想他,每分每秒都想”。
摆渡人梁朝伟就让她在车里,不给饭吃,找几个人在车外面烧烤。烤翅的香味飘进车里,贾玲饿的受不了,求着要出来吃烧烤。你看,不可能每分每秒都想他,只有吃饱了没事才会想,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才不会想他,你只想鸡腿。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了,低层次满足了,人才会转向高层次的需求。吃饭是最低层次的需求,爱和归属是第三层次的需求。听明白了吗?都是你的需求。吃饭也好,恋爱也好,追求人生意义也好,都是你自己的需求。
人都是爱自己的。
别说什么再也不能爱了。电影里,梁朝伟对贾玲说:“人生呢,就是不断送死,不断重生的游戏,你得不到的是因为不属于你,放不下,是因为你不甘心,失去所爱虽然伤心,但失去不爱你的人,又有什么可惜,你还可以爱上别人的。”
爱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爱的需求。失去他,只是这个人不能满足你而已。放下他,是因为未来总有一个人能满足你,而你也能满足他。通俗作家余秋雨老师在答读者信中说的文艺:
在这茫茫人世间,一定有一个生命特别适合你,她已经来到世间,等着你。为了找到她,你会经历很多事情,周游很多地方,终于如电光一闪,充分成熟的你找到了充分成熟的她,然后互相托付漫长的生命。
人都是有能力爱自己的。
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达成我们想做的事,只是当下的自体感会让你觉得不能。
比如,地面上放着一块木板,我们能够也知道自己能够轻松地走过去。如果将这块木板放在100米的高空呢?木板并没有变窄,我们的能力也并没有变差。但这时候,我们不再那么确信了,因为自体感被环境削弱了。
坚信自己可以过去,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手段来摆脱心中的痛。让这痛随着时间在心头慢慢流走,带着它留下的疤痕走向更好的未来。
摆渡人说:我来了,我累了,我走了,我好了。仅此而已。
人要学会放大爱自己的力量。
李师兄是个始终带着光环的人,每次跟她谈话,总能感觉到简练的语言中有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曾求教,怎么样才能变得像她一样。她说:爱自己。想想又进一步说:我瑜伽,是爱自己的身体;我阅读,是爱自己的心灵;我写作,是爱自己的灵魂。爱自己,并采取一些行动去放大这种爱。
放大爱的第一要义,是好好跟自己谈一场恋爱。家排大师海灵格有一个说法:爱不是从外面索取的东西,是自己内心的爱装满之后,溢出来的东西。张爱玲用一支好笔表达了女人的梦幻: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我更愿意相信,幸福的人是自己把自己收藏好,安放好,保存好,不惊不苦,云淡风轻。
第二要义,是在受伤时放过他人。在受伤之后,恨是自然的。然而仇恨只能带来仇恨,仇恨将一个人的视界变窄,窄到眼里只剩下他/她。受伤时我们说,我要忘记他或者是我恨他,关注的那个对象都是“他”,这意味着你仍然卡在了这段关系中,走出来的人会说“放下了”。尼采说:你注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注视你。放过他,你就放过了自己。诗人非马在《鸟笼》中写道: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在诗中,把鸟和笼断开意味深长:打开鸟笼的时候,鸟和鸟笼同时获得自由。
03 如果朋友被伤害
朋友受伤的时候,不要去过多的评价或者做你认为的鼓励。
你要懂他/她真正的需求。在那个脆弱的时候,他/她真的不需要鸡汤和道理。他/她需要的是情感支持,而最能表达这个支持的,是一边体会着他/她的痛,一边默默地陪着,听他宣泄,陪他哭泣。
在心理咨询里,有一个笑话:有个病人,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一直不肯说话。心理医生为了弄清楚原因,想了一个办法:他也撑了一把伞,蹲在病人旁边。就这样蹲了三天,第三天病人终于说话了,他开口问道:医生,你也是一只蘑菇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太多宽慰的话,只需要有人蹲下来,陪我们做一只蘑菇。
要让他/她自己看到答案。同样的,不是说什么激励的语言。心理咨询里,有一个原则叫做“助人自助”,意为:帮助他人,让他能够帮助他自己。这表明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帮助自己。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要的答案。
《解忧杂货店》里,浪矢爷爷说:我咨商多年,终于了解到一件事。通常咨商者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找人咨商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这个答案是正确的。所以,有些咨商者在看了我的回信后,会再写信给我,可能是我的回答和他原本想的不一样。
该怎样做,他/她早就知道了,自己是自己唯一的摆渡人。
如果你正在经历一段难的时刻,我愿你摆渡成功,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