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二角龙什么时候成为皇帝的专有特权?(上)
文:枯木
在传统文化当中,龙历来被认为是祥瑞之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载体符号,是华人最普遍也是最悠久的图腾崇拜。然而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家的标志和天子象征,仅仅只有皇帝才能用,并且最明显的特征是五爪二角;而其他即便是崇拜或使用,也只能退而居其次用“四爪龙”。那么,五爪二角龙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皇家特权的?
我们知道早在远古时期龙的图腾崇拜就已经存在,并且极为广泛。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早在新石器早期就已经存在,诸如在辽宁查海遗址发掘的8000年前用石块堆积的龙;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用蚌壳摆成的龙;辽宁赤峰红山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C形龙和玉猪龙;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的4000多年前的彩绘陶制龙盘等等,说明古人关于龙的崇拜非常久远。
(红山文化玉猪龙)
而在先秦典籍中,关于龙的记载不胜枚举,诸如《易经·乾卦》中的爻辞:“上九:亢龙有悔。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礼记·礼运第九》:“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等等。而关于的龙的存在与否,在《左传》中有多处记录龙的行迹,诸如《左传·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秋,龙见于绛郊(今山西新绛县附近)”,同篇也记载远古时期有人豢养和驯养龙,并分别被帝舜赐为“豢龙氏”和夏朝孔甲帝赐为“御龙氏”等等。
(红山文化C形龙)
由此可见,似乎在远古时期确实存在过“龙”,由于没有确切描述,因而关于龙的形状未知,也许遭遇物种灭绝,也许人们把其他动物看成“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龙”和后代形成图腾的“龙”应该不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从龙图腾的演变来看,虽然历史上龙一直是皇家贵族特有的专享,然而从形状演变来看,则是从简到繁,由富有想象到规整严格的漫长过程。
一、龙图腾的皇家特权
(山西襄汾陶寺龙盘)
龙虽然诞生于图腾崇拜,最早是部落共同尊崇的神化符号,然而在进入三皇五帝时代以后,历来都是君王皇帝所专有。上古宣传君权神授,于是把君主称为“天子”, 如《尚书·夏书》:“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诗经·大雅·江汉》:“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孟子.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等等,都说明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是替上天来管理百姓的代表。而龙是上天瑞兽,自然和天子结合起来,于是出现“真龙天子”一说。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壳堆龙)
诸如战国时期记述晋文公和介子推故事的歌谣《龙蛇歌》:“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其中就把晋文公比喻为龙。再如《史记·本纪·秦始皇本纪》把秦始皇称为“祖龙”;到了汉代更是神话刘邦,《史记·本纪·高祖本纪》描绘刘邦降生:“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后面还有“斩蛇起义”的故事等,都为了说明汉朝得立是天命所归。后来各个朝代照葫芦画瓢,依然杜撰很多帝王和龙的传说,来表明自己的君权神授,这里就不赘述。
(青铜器上的夔龙纹 商代)
把天子和龙结合在一起,就要突出自己非同寻常的符号和特征,然而人都差不多,于是,便在服饰乘舆装饰等表面事物上上做文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君主服饰“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最早起源于舜帝,在《尚书·益稷》中有记载舜帝让禹制作服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就是最早关于“十二章纹”的来历,其中龙作为“十二章纹”之一被绘制在帝王服装上成为定制,后代沿用。
(青銅夔龍紋蓋鼎•東周)
到了周代,周公旦制定《周礼》,规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画于旗帜,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纹“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龙为首章而称为“龙衮”。后来秦始皇帝登基,废除章纹制度,祭祀礼服一律为纯黑,称为“袀玄”。直到东汉才再度恢复十二章纹(《后汉书·志·舆服上》)。此后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并且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纹设计的。
(十二章纹)
可见,龙图腾一直是君主帝王的特有专享,一直到民国才终止。可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对于民间来说,人们也崇拜龙,并且也想享有帝王才有的荣幸。可这种荣幸,只能通过推翻上一朝代,或帝王为了笼络皇亲国戚大臣而采取的手段,特别恩赐准允,以及才能使用龙的图案。
然而毕竟是少数,怎么办?于是随着龙的图案复杂化和规式化,人们便采取变通手段,在图案上做文章,采取类似龙的其他图腾图案,这样既不侵犯皇家特权,又可以达到崇拜龙图腾的目的,还能保持社会平稳,一举多得,这就是为何后来出现五爪龙和四爪龙之类的各种龙图腾的原因所在。
(未完待续)
2020/12/27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