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接受的训练在小君身上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势,我试图施加的影响越来越艰难,有点力不从心,效果微弱。
我想尽办法试图唤醒她的自我驱动力,毫无效果,她下意识的回避。
慢慢的她习惯了确定性,比如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容不得我半点的不相同见解,解一条数学应用题,结果相同,思路与老师的不同也不行,甚至拒绝和你讨论。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处处充满不确定性,过度追求确定性便造成自己切断了应变的通道和沟通的渠道。和追求完美的心态类似,‘铁板钉钉’的事,完美无缺的事才能让自己心安,才能免于面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恐惧。
这种追求内心安全感的做法并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内心的这一点点恐慌或许被自己驼鸟式的做法平息了,但事情还是在按照事情其本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你的回避之间,问题,甚至危险正在滋生。
避免或不想承担责任,难以承受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塔勒布的一句话对这种状况有着绝秒的描述:“有时候我们问别人建议只是为了事情没搞定之后有一个推卸责任的理由”。
老师说了就是这个答案,容不得半点怀疑,如果某次老师的答案被证明错了,也不见得这事有多了不起,恰好有一种置身事外的窃喜:你看,是老师自己搞错了,不是我错了。我的答题错了是因为老师教错在先,于是,在与坏结果之间似乎隔着老师,就不用我来承担责任了。按部就班,毫无自主意识的去学习的习惯便极大的限制了自身能量的发挥,被动的学得异常辛苦却收获甚微。
得换个思路,换个方法了。
在女儿目及的地方,没有很好的参照物,如何知道什么是什么?教育小孩原来本质是自我的成长,成长的样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很真实,很近的榜样。
最近女儿提到我老是吼她,细思极恐,表面上是对于她生活、学习上的关心和紧张,追根溯源问题在自身上——我的成长不尽人意,由此而生出的焦虑,失控感,情绪上容易产生爆怒。爆怒有两种现像,一种是基于对象的绝对弱势,所以有持无恐;另一种是对于自身虚弱的虚张声势。这种状态极具破坏性,犹其是对小孩的影响,本来小孩情绪化是常态,在此种状态的影响下更是不可收拾,无法沟通。
深度的自我认识,全盘的接受自我,自信这种东西才能建立,因为了解才不会因无知而恐慌;因为不排斥自我,才能说我就是我,才有我的地盘我说了算的底气。
把一件事说清楚了,说到对方的心里去了,这才算是有效沟通吧,有效沟通一点不简单,需要有强大的能量做为后盾,这能量就是你的本事。
与孩子一起成长,有波动,但始终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