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现在正坐在桌前办公,电脑下方的微信消息不断提示,老板过来问你一份资料放在哪,同事跟你商量中午吃什么,而你还要控制自己不把手伸向放在一旁的手机,刷一刷微博朋友圈,甚至逛逛淘宝,放松一下。
一上午过去了,该写的方案只写了几句话,你却觉得身心疲惫,脑袋仿佛快要爆炸,哀叹自己今晚又要加班。
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无法专注于工作,每天陷在重复繁琐的工作中,难以取得进步?
美国的卡尔.纽波特在他的著作《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提出,我们正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被网络割据了大部分注意力的我们,很难再进行深度工作。
什么是深度工作?它指的是我们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创造出新价值,这种工作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帮助我们升职加薪。
与之相反的浮浅工作,则是指那些对能力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比如收发邮件,复制粘贴等等,这种工作往往容易被人取代,如果你长时间做这类工作,还会严重损害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深度工作》曾经引发数百万讨论,不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强力推荐,领英网创始人等多位名人也为它背书,作者卡尔.纽波特也是深度工作的坚实拥护者,在毕业后的十年间不仅出版了4本书,还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终身教授。
他在书中分别为我们分析了深度工作在新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性,为何我们如此热衷于浮浅工作,以及我们该如何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行程、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和远离互联网等。
深度工作有何好处?
现在是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阿里京东的无人超市、腾讯的写作机器人,甚至世界围棋冠军柯洁也在与AI机器人AiphaGo的对弈中落败,人工智能开始逐渐取代劳动力,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更精准。
我们开始恐慌,从事的职业什么时候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中,重复机械、可代替性强的工作最为危险,但是,有些人反倒在这种特别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经济利益。
要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经济形势下抓住机会,只有三种人能够成功,他们分别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和有大量资源的所有者。
《深度工作》没办法告诉你快速积累财富的方法,但是,它可以教会你如何成为前两者。
以工资高的程序员为例,它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职位,甚至有“干到35岁就不行了”的说法,毕竟,在信息技术时代,各种算法语言层出不穷,程序员若不能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就很容易落后于时代。因此,拥有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是关键。
你在学生时代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特别喜欢一心二用,在语文课上做数学题,在数学课上背英语单词,这样的人往往非常聪明,他将自己认为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补自己的劣势科目。
可是,他高估了自己在不同任务间来回切换的能力。
当他埋首做题的时候,可能一不留神就忽略了老师讲的一个重点,做题的思路也很容易被打断,这种人特别容易在考场遭遇滑铁卢,差的学科没有补上去,好的学科反而越来越差。
所以,想要在一个领域内达到精英水平。你只能长时间专注于同一个任务,才能在这段时间内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既然以上两种深度工作的行为好处那么多,为什么我们平时所见大都是重复性高、注意力低的浮浅工作呢?
度量黑洞
这里,就要涉及到作者卡尔.纽波特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度量黑洞。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传统手艺人,比如厨师,在做菜的过程中,时不时摸出手机,那为什么这种情景会频繁出现在高档写字楼的办公室中呢?
因为做菜的火候、时间、力度都非常重要,容不得自己有半点分神,一道过咸的菜就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相反,及时回复老板与同事的信息、发出一份邮件可能在某些人眼中非常重要,而一份方案做得无论好坏,总归是完成了,尽管你本来可以把它做得更好。
“度量黑洞”指的正是由于知识工作的复杂性,每个人的价值并不能像体力劳动者一样容易衡量。
正因为度量黑洞使得人们忽略了浮浅工作的危害性,难以衡量不同工作的价值,职场上就很容易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没能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深度工作》就描述了三种沉迷于浮浅工作的表现,分别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假装很忙和对互联网的追求。
就跟开头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明知道不断闪烁的微信消息会打扰我们的工作,哪怕只是群里的一些聊天闲话,我们依然放任它在那里占据我们大脑的注意力呢?
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及时回复别人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当我们遇到问题,一般都会采取当下最简单方便的方式,也就是随口询问同事,尽管一些问题只需要上网搜索或者是翻翻资料就能知道,这样一来,自己的需求很容易就满足了,却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另外,我们都知道,体力劳动者的价值是容易衡量的,厨师炒了一道菜、木工做了一把椅子、装修工盖好了一栋房子,但是,知识工作者在没有明确的价值指标时,只能通过许多短期、容易被看到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忙碌,你一天回复了多少邮件、打了多少电话、参与到多少场讨论来,都是为了证明给老板看自己没有白拿工资。
度量黑洞的危害还不仅仅于此,现在很多传统行业盲目拥抱互联网,白白消耗资源,也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
现在你明白了,深度工作之所以没能得到重视,是因为工作价值难以衡量的度量黑洞,使得很多人都将精力放在表面上的无用功,影响进步,不过,反过来说,只要你明白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就能够在这场职业竞争中获得极大的个人优势,
除了职业生涯,它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非常大的意义,《深度工作》认为,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关注的事物组成的,沉迷于深度工作,可以让我们从很多繁琐、不愉快的小事中脱离出来,为自己赢得一段有意义的深度人生,著名的心理学著作《心流》告诉我们,当你竭尽全力完成一份有价值的工作时,我们的愉悦感反而比一段肤浅的休闲时光要多得多,这就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人生意义。
三个准则
下面,《深度工作》将教你用三个准则,摆脱浮浅工作的常态,学习如何进行深度工作,它们分别是将深度工作习惯化、远离互联网和减少大量的浮浅工作。
将深度工作习惯化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只要自己的意志力足够坚定,就能够办成许多事。
今天你觉得应该减肥,于此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饭量减半,晚上跑五公里,可是你发现,在下午你就已经饥肠辘辘,无法专心工作,晚上回家连散步都不愿意,没几天,你就故态复萌,开始大吃大喝。
这种循环之所以会频繁出现,那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意志力就像你存钱罐里的硬币,是有限的,只会越用越少,如果你一天的意志力都用来对抗美食的诱惑了,晚上怎么说服自己跑步呢?
“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将深度工作变成自己的日常习惯是最容易坚持下来的,这里有三个小窍门,可以帮助你形成自己深度工作的节奏。
1、要有仪式感
根据同名原著拍摄的8部《哈利.波特》电影总票房为78亿美元,而原书作者J.K罗琳创作时,总要包下爱丁堡城堡附近的一座豪华酒店套房,舒适的环境,昂贵的价格驱使她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写出更好的故事上来,这就是一种仪式感,很多名人都会采用类似的方法工作,这样会让深度工作成为你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促使你将全部的心理资源都放在眼前的工作上来。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像J.K罗琳一样包下豪华套房,一间舒适的书房,或是安静的图书馆,都可以帮我们集中心思,全力以赴。
2、抓住引领性目标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答案只有一个,从你有把握提高的点开始切入,也就是引领性目标,再带动其它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计算自己取得的进步,哪怕只是记录自己每天深度工作的时间,再经常性回顾总结,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不断固化深度工作的习惯。
3、图安逸
周末双休的意义是什么?正如前文所说,意志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紧绷的工作状态中,容易疲累,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因此,在工作告一段落后,我们需要适当的休息,或是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做些无意义的事,可以释放大脑的压力,这能帮助我们提升洞察力,补充工作需要的能量,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远离互联网
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离不开互联网?
你可能会说,可是这些东西能帮我打发时间啊,我排队无聊的时候能拿来消遣一下。
可是,长期保持分心状态其实是对我们注意力的一种损害。
举个例子,同样是看新闻,一份报纸是经过记者编辑精心挑选的有限内容,看完就没了,可在新闻APP上,各种链接实在是太多了,你点进去看一则新闻,等你退出来你会发现至少浏览了数十条信息,却什么也记不住。
网络在诱惑你分心,而适应分心的人很难再回到专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因此,与其用网络来消遣,不如提前规划好自己的碎片时间,用来思考、读书和扩充自己的兴趣。
想要完全隔离互联网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不如在日常生活中规定允许自己分心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外,不允许接触网络,完全专注于工作与学习当中,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训练注意力的游戏,哪怕非用不可,也要延后5分钟。
三、减少大量的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提到,一个新手一天能保持一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而专家可以达到4个小时。
为了不让这些时间被浮浅工作所占用,我们需要提前为一天的每一分钟做好规划,现在非常流行的手帐正是这种功能。
比如规定一天中的某一时间段做好某一件事,为了避免任务做不完,还可以适当留一些备用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时间表跟你完美契合。
刚开始,你可能十分为难,因为不清楚哪些工作比较重要,需要先完成。
区分浮浅工作与深度工作就在于它们的困难性,如果一个新手只需简单练习就能上手谋项工作,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就不怎么高,可以把它排在后面完成。
为了将尽可能多的精力放在深度工作上,你可以为自己限定一个固定的工作日程,时间一到就结束工作,压缩自己处理浮浅工作的时间。
另外,提高他人打扰自己工作的成本,比如规定问题的时间、形式,都能帮你减少大量不必要的浮浅工作。
蔚然有话说
我们提倡深度工作,并不是否定分心、否定网络、否定消遣,而是因为只有专注才能帮我们创造更多价值,我们希望能够用有限的工作时间产出最大的能量,成为在新经济形势下的高价值人才,创造出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