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地索取生存资源是人的天性。但资源有限,私欲无限,欲壑难填。当这种私欲得不到满足时, 一般人通常会归罪于别人的自私。
归罪的方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谴责他的自私自利行为;一种是用旁推侧引,将牺牲自我的行为包装成“无私”的美德大肆宣扬,暗示他应该效仿他的“无私”行为。
所以,如果有人对你口口声声称自己无私时,要警惕。潜台词可能就是你应该学我一样牺牲自己以成全我。
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亲子间对话,“我为你做了xxx,全都是为了你,你居然还……”;夫妻之间吵架,“我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这么多,你却……”等背后都是这样的潜台词。
如果你崇尚这种牺牲自我的“无私”美德,只会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纠结的世界。
对朋友你“无私”地资助了许多,可他最后把你的无私当做理所应当,你很郁闷;你为家庭不断的牺牲和付出,可家人总是觉得你还不够好,你惆怅,何时才是尽头……
这不是“无私”,只是打着“无私”之旗号行交易之事。对于朋友,你无私付出,可能想获得某种虚荣或是一份兄弟情谊或是期待未来有所回报,对家人你可能想换取同情,获得情感慰藉与支持。
若你得到了,这场交易基本平等,那就大家都相安无事。
可人都是会算计的,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是最原始的冲动。你“无偿”的付出本是想获得有形或无形的感恩回报,但不知道这就是在不断鼓动和唤醒他埋藏在人性深处获取暴利的原始冲动。
这种冲动大过让人生起感恩之心的冲动。因为感恩的本质就是要求对方无偿付出。若非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信仰,道德约束,谁都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因此,感恩的无偿付出是有限的,但无偿索取的欲望却无限。最后就只会形成严重的不平等交易。得不偿失是必然。
对别人道德说教,对自己勉强去“无私”都只会走入这种不平等交易的恶性循环。而且越是关系亲密,越是容易把关系当做筹码来交换,让自己陷入困局。
此时,作为很有道德正义感的自己,当遇到自我生存的私心与道德推崇的无私精神交织时,你到底要生存还是压抑、毁灭己欲,从了道德模范?
不用压抑,也不用毁灭,更不必掩藏。
尊重你的自私心理。
人性本自私。我们所有的科技、文明均是人类对自己私欲的不断探索与满足的结果。所以,自私是任何一个人成长,乃至整个人类成长的原动力。如果你不自私,你就不可能活到现在。如果人类不自私,早就灭亡了。
自私本无善恶,亦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它是人类共有的生存基因。生物界大师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写了一本书《自私的基因》就专门揭示了人的这一特性。
接受人性本自私的表现就是不用背负道德舆论,勉强自己“无私”奉献。
所谓“无私”只不过是在自私满足有余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行为。你无法去要求一个无力果腹的小孩子无私付出。因为他连“私”的库存都没有,哪里还有“私”用于支出?
小孩习惯用哭闹,装可怜的方式获得资源。而成年人喜欢向人倾述艰辛获得同情费。
从孩童到成年,套路看似不同,其实只是换了个马甲——都无力撑起自己的自私。
此时,最要紧的不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而是升级满足自私的能力值。
能力值越强,选择越多,自私就越容易得到满足。自由度也就越大。
我们很多时候犹豫要不要“无私”,就是因为只要去“无私”就会对自己的“自私”存在威胁。此时,你对别人勉强“无私”只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因此你矛盾,纠结。
但当你的自由度大到你的“无私”支出对自己的“自私”根本不构成威胁时,情况就开始逆转了。你月挣一千的时候,朋友给你借100,你硌得慌。你月挣一万时,借出一千,即使对方不还,你会很潇洒地说就当为国家福利事业做贡献。不是你变得更高尚,更“无私”了,而是你的满足自私的能力更强了。此时,你的“无私”支出心安理得。
所以,真正的“无私”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自私能力极强的表现。看不懂这点,就谈不上“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