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涉及严重剧透!还未观影可先收藏,之后再看,不然会消失于茫茫网络海洋中。
那么既然接下来阅读此文的我默认都是看过电影的观众们,我就不按影片的放映顺序来了。相信看过此片的观众都会在结尾的地方惊叹,原来是这样。如果李问和“画家”是同一个人,那么之前是否出现很多BUG?李问是不是精神分裂?又或者是分离型认同障碍(大家喜欢说“人格分裂”)?我个人认为,都不是,下面一一详细解释。
首先看看李问所表现的人格特质和“画家”的人格特质,分别是哪些。
李问懦弱、胆小、心细如尘。
“画家”洒脱、果敢、希望得到他人的崇拜、有表演欲、张扬。除了这些表面的特质,还隐藏了突如其来的残暴面。
下面我只说真相的部分。
李问和鑫叔在温哥华的那个阁楼里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我猜是类似仿制名画的工作,一个作画,一个制版。李问向香港警方透露的故事里说自己和女友阮文一起十年了,如此穷困潦倒,人总得找点出路赚取基本吃饭的钱吧。所以李问应该之前就被画商看中,制作仿制画了。
在他的想象中,阮文是一个愿意和她同甘共苦的女人。包括明明自己的绘画天分比他高,但宁愿和他一起憋在破旧的屋子里,拒绝画商(实际是阮文男友)的帮助。
李问是不是他故事中“画家”那样家里三代都是从事假钞制作行业?当然不是,为什么之后也会阐明。在他的故事里“画家”所有听上去匪夷所思的厉害处,都是李问为自己壮胆的部分。
触发李问转而投生假钞行业的扳机点事件是阮文的离开,多年努力,阮文的画终于得到了收藏家们的认可,这对艺术家而言就是出头之日了。所以李问看到她和男友相拥,之后离开和开画展应该都是真实的。但对于李问来说,他无法接受。虽然之前他和阮文也只是邻居,但至少每天看到她,想象他们有一天会发展一段更深的关系。等阮文彻底离开,李问的希望破灭了,他需要找一个能接近阮文的机会。
所以在他的故事里,不是阮文的能力被外界认可而离开,是他自己为了心爱的人有更好的发展而选择把对方推出去。故事里的阮文,对他相当的不舍,并始终认为他是个充满才华的艺术家。如果阮文有那么高的艺术天分,会看不出来李问只有模仿的本事,没有创造的能力吗?但李问的故事里,他不管这些,他就是认为阮文如此推崇他。
李问除了有高超的模仿能力,智商也很高,所以他想到了制作假钞这条路。要能接近飞黄腾达的阮文,最好的途径就是变成有钱人。
“画家”出现了。为什么起名叫“画家”,也是李问的一种补偿心理,他认识到自己真的没有成为艺术家的天分,但他曾经那么向往。所以他给自己杜撰了一个身份,并真的用这个身份来行走江湖。我相信他招募的那些人,都只知道他叫“画家”,除了鑫叔。
为什么他并不是“画家”身份下三代从事此行业的家族人员,很简单,三代都没被抓,早就拥有泼天的财富,会蜗居在温哥华的破房子里吗?
自从成为“画家”,他拥有了新的生命,所以“画家”展现的性格和他本人都是相反的。但是在他和警方说的故事里,“画家”似乎特别喜欢他照顾他,甚至教育他如何做人,鼓励他成为主角。在故事里,他自己是软弱的无能的善良的,只是为他们团伙从事技术工作。
虽然李问看不起那个胆小软弱的自己,但又珍惜这样的一个自己。一旦踏上犯罪道路,他希望那样一个自己不要消失不见,因为这代表自己好的部分。然后他把坏的部分都投射给“画家”,在他的故事里,李问面对“画家”是矛盾的。“画家”身上有李问向往的地方,也有李问害怕面对的地方。创造一个“画家”的身份,可以把好的部分保护起来。
这个故事一方面用来欺骗警方,一方面用来欺骗自己。你们看,我李问还是个好人,坏人是那个江湖人称“画家”的人。他和警方的故事,其实一早就编好了,自打他从事假钞行业的时候就开始了。他早就为“画家”杜撰了一整套的人生背景,“吴复生”这个名字,也暗含了是他附身的意思,吾附身。
飞机上,“画家”让他追回阮文,说得不到爱情的男人什么事都干不成。这是李问的认知模式,而“画家”的认知模式是那么洒脱,他说自己是个不需要女人的男人。这个“不需要”是李问的理想模式,他痛苦于自己为什么对一个邻居那么钟爱,久久放不下。他希望自己能如同“画家”一样,成为一个不为情爱而苦的男人。
“画家”是很爱演的人,甚至太爱演了,这点李问自己都看不明白。但他需要“画家”去演,去撒谎,装成充满自信的样子,这样才能招募到合适的人才为他所用。
“画家”这个身份出现的初期,他还是赋予了这个身份比较正面的东西,让这个身份去保护那个弱小的自己,成为有情有义的江湖大哥。可是我们知道真实的情况里,李问就是“画家”,他只是掩盖了自己自卑、懦弱的一面,不等于这一面不存在了。
所以当他们去抢油墨的时候,他还表现出一种“我不伤害人命,我只拿东西”的道义感。可是藏在车里的警员吓了他一大跳后,背后那个自卑的部分就出现了,道义立刻被抛下。他表现的特别疯狂,都不管里面有多少桶自己需要的油墨,西斯地里的冲着车里扫射。这时的“画家”是失去理智的,这才是“画家”的本来面目,一个根本没见过大场面的胆小鬼。
在李问的故事里,“画家”对李问说,我那么做是为了你,就是李问当时真实的心理写照。他要告诉那个胆小的自己,有人朝你开枪,你就要十倍、百倍的报复回去,这样你才能保护自己。
也是因为这件事,伪钞集团引起了加拿大警方的关注,李问毕竟不是象他吹嘘的那样,世代从事这份工作从未被发现。他如此不谨慎,当然会导致后面的败露。
既然李问就是“画家”,并没有世代从事这行的背景,为什么他会冲到金三角军阀头子的老窝去呢?理由只有一个,他看到了秀清。这个长相神似阮文的姑娘引发了他的疯狂,所以才会策划捣毁军阀老巢,将秀清带走。
李问故事里的那次为父报仇的理由根本不存在,不过是为了他残暴行为找一个合理化的出口,并继续丰富“画家”这个人物的形象。李问不过是陪“画家”去交易,顺便亲自冒着枪林弹雨救下了可怜的秀清。
这些节外生枝,全都将他们的这个小团伙一步步推向灭亡。前期组建再优秀的团队、再精妙的制作能力、再小心翼翼寻找卖家,都抵不过李问自身情绪毫无节制的大爆发。
鑫叔是和李问关系最紧密的一个人,在李问的故事里他不单是“画家”父亲以前的老臣子,也一直帮“画家”做事。同时对李问最友好,告诉了他许多事,还悄悄违反行规的给他看全家人的照片。因为在现实中,鑫叔和李问一早就认识,他们共同从事制造假画工作,从心理上两个人是比较靠近的。鑫叔也知道李问不是什么三代从事假钞行业的人,这些话不过骗骗手下和外面的人。
所以鑫叔第一个违反了李问制定的规矩,用假钞买了古董钟。一方面可能处于对自己作品的炫耀心理,不亲自用一下怎么过瘾。另一方面,他可能也觉得李问不会把他怎么样,毕竟他们是旧相识。
这笔买卖是李问逻辑里最大的漏洞。如果他的故事中,“画家”是个制假高手,三代从未出过事,自己出品的假钞完全无法验证真伪,那为什么鑫叔买个古董钟就露馅了?说明这些假钞压根没他故事里说的那么神奇,能不能被发现,只是时间问题。
鑫叔不单死了,连他在澳门的妻儿都被残忍杀害,李问的手段不可谓不狠辣。这也是导致其他手下人开始怀疑他,并走上火并之路的缘由。旧相识都无情到这个地步,更何况他们这些招募来的人呢。
李问也对这个残忍的自己感到害怕,所以在他的故事里,那个好的李问一直请求“画家”放过鑫叔,哪怕放过他的家人。可是“画家”分分钟教他做人,告诉他只有比别人都狠毒才能做自己的主角。
“画家”彻底撕下面具,和李问走向两个极端。
李问为自己买了一个度假酒店,这是他预感到行踪即将败露,为自己找的退路。就如同之前所说,他们这个团伙根本没他故事里那么厉害,一系列的行为都显示这是个没什么经验的新手团伙。
李问将秀清的脸整成阮文的样子,终于被秀清识破了原因。在鑫叔死后,她应该也成为了团伙中的技术骨干,也许慢慢有了自己的地位。所以她可以瞒着李问将真正的阮文和她未婚夫囚禁在酒店中,等他们交易的时候,给李问一个“惊喜”。
这里有个关键,李问当时突然向冒充买家的警方人员抛售假钞模板,是为了什么?看不出他已经得知对方的真实身份,如果他真的知道,不用多此一举,最稳妥的方法当然是早早一走了之,让警方这次行动彻底失败。他突然抛售之前他们辛苦研究的模板,有可能他真的想收手。因为他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希望在还未彻底失败前赚最后一票,然后从江湖上消失。
可是这最后一票面对的是警察,对方对他这招毫无防备,不知道如何应对。一般情况下的卖家,可能会惊喜若狂,要知道拿到模板就拿到了制假的命脉。以后再也不用向对方购买了,自己做就可以。对方愣神的功夫聪明的李问察觉到了问题,先发制人。
秀清出现,拉开了隔断门,让李问看到了朝思暮想的阮文。
在李问的故事里,这一切都是“画家”干的,最后是“画家”逼李问杀死阮文的未婚夫,甚至要杀了阮文,李问才不得已朝“画家”开枪。这又是李问故事里的破绽,按他的故事所说他和阮文是十年的情侣,就算分手了,阮文不可能不认识他的声音包括他身上的味道。可是当他抱着阮文的时候,对方只会不停的说:“求求你,放开我。”
李问和秀清逃走了,这是故事和现实一致的地方。警方当场没有找到“画家”的尸体,李问编造说因为他神通广大的跑了。根本没有“画家”这个人,当然可以身中数枪轻松逃跑。警方发现除了死在当场的几个人,以及留在现场吓的半死的阮文外,现场的确找到两个人痕迹。一个是李问,一个就是秀清。但秀清之前是金三角军阀找来的假钞专家,之后又被整容并换了身份,警方没有她的资料,就先入为主的认为现场第二个人是神秘的“画家”。
李问通过故事杀死了“画家”,因为他已经不需要“画家”来保护他了。面对警方讲故事的李问,已经成为了“画家”。在泰国监狱里的李问,冷酷的眼神和理智的处事方式,已然是“画家”了。
他们躲到度假酒店。这次重见阮文,又刺激了李问,所以他坚决要回香港,想趁阮文举办未婚夫葬礼的时候再见她一面。当时李问到底是否用了假钞已经不重要了,秀清必然会出卖他,让他回不了香港见阮文。
为什么那么肯定,因为他在泰国监狱的时候秀清根本没来看过他,导致他连购买邮票的钱都没有,只能画出假邮票。
但他必须给秀清写信,调配合适的颜料,细致的画上邮票,等待时机将信寄出。信里,一定有他打动秀清的方法,和全盘布局。
警方不是没怀疑,办案的女警就第一个奇怪为什么阮文费那么大力气来帮助这个杀害她未婚夫的同谋犯。女警曾经接触过阮文,想必当时她为未婚夫伤心绝望的样子,女警都记得。但是李问设计的太好了,他先用自己惊恐的表演引发警方的对自身安危的焦虑,以为那个神通广大的“画家”会让大家都丧命。然后假阮文出现,给警方施加压力,让他们放弃仔细询问李问转而将重点放在让李问交代“画家”的身份上。
然后李问开始了他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是他在监狱里反复琢磨过的,重点不仅仅在故事本身,还在于什么时机去说、如何说。这个故事很冗长,警方只是想知道“画家”的底细,但是他偏偏要从自己和阮文在温哥华的十年开始谈起。因为这样才有信服力,警方为了得到重要线索必须耐心听下去,然后就渐渐被他塑造的懦弱的李问和张扬的“画家”所信服,越来越坚信“画家”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在长篇大论的故事最后他交出“画家”的假拼图,警方已经没什么理由继续怀疑他了。只不过秀清和女警在走廊的一段对话颇有意思,当女警谈到“替身”的时候,秀清尤其激动,这是她在和李问的关系里最伤害她的部分。而且秀清全程都戴着手套,我初期以为她怕留下指纹。后来一想,她曾经被火烧伤严重。所以除了脸,其他地方的皮肤都可能穿帮,她才需要将自己包的严严实实。
最后结局相信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了,我就不多啰嗦了。李问面对秀清的问题,冷酷无情的回答方式表示他早就杀死了心中好的李问,只剩下那个想当主角,残忍弑杀的“画家”。
为什么我不认为他是解离性认知障碍,因为一般这种疾病的患者,两个人格有时彼此不知晓,有时可能知道自己有其他人格。但切换是不受控制的,而他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不过类似的地方在于,他会伪装出一个“画家”来抵御自己性格里懦弱的、不适应现实生活的部分。他以为成为“画家”这种江湖大佬,就可以保护那个弱小的自己,所以“画家”的许多行为都特别的抓马。
伪装的时间长了,“画家”就从保护那个好的自己,变成控制那个好的自己,一直到他再也不需要伪装,成为了真正的“画家”。那个好的但懦弱的自己已经从李问的人格里消失了。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李问成为“画家”的故事。但幻想既真实,这也是一个李问彻底蜕变成“画家”的心路历程。
郭富城和周润发飚演技,还有廖启智加持,加上绝佳的情节设计,最近的几部电影里,此片是看的最过瘾的。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 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