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一直都在教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原本身无一物的婴儿来到世间,带来的就是喜悦。而纯洁无瑕,一张白纸则是人们对婴孩的赞誉,小婴孩是不会犯错的;即使犯错,我们大人也会帮忙找理由:他只是调皮而已。
或许这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第一次真切的体验到善良,我们把它视作爱。
可是,由于成长、生活的经历各不相同,做事风格以及对待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不免会与人产生摩擦。
当我们与别人产生冲突、矛盾时,我们的善良能持续多久,当第一次受到伤害时,我们能报以宽容,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呢?
我们的容忍限度有多少,我们的善良能够在一次次的打击、伤害后持续多长时间?
1
春天,焕发着希望的季节。一个小孩蹲在鸡窝旁,出神地看着一个又一个鸡蛋神奇地化作了小鸡。
其中一个却有些例外。
或许是小生命有些羸弱,也或许是这个蛋壳有些坚硬。从小孔里分明能看到小鸡渴望的眼神,还能听到它焦急的叫声,就是久久不见它破壳而出。
小孩有点担心,他小心翼翼地捧起来,慢慢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剥掉蛋壳。然而,它却并未像其他见着第一缕阳光的鸡仔一样欢快而活跃,而是瘫软在地。
尽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孩子对这个他亲手迎接的小生命倍加呵护,但是,它还是死了。
我们总是惊叹蝴蝶破茧成蝶的神奇与美丽,但是这种美丽有个前提:
无论这个过程如何艰难,都必须是蚕蛹自己破茧。任何人的恻隐之心,都会扼杀这种美丽。
2
善良的第一层含义不是“利人”,而是“利己”,自己足够好,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
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在能力范围之内,再照顾别人,就是善良的第二重含义。
鼓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善良,是违背人性的,也是违背常识的。不是幻想,就是虚伪。
小学时,体育检测。
同班姑娘让我帮她拿着发卡,她去做仰卧起坐。
我把发卡紧紧地握在手里,一秒钟都没有放开。她考完了,一句谢谢都没有,就和别人去玩了。
第二次体育课,轮到我考试了,我让这个姑娘帮我拿着发卡,她没拒绝。
考完以后,我问她:“我的发卡呢?”她说:“丢了。”我问:“怎么丢了?”她说:“刚才你考试时,她们叫我过去玩,我跑着跑着就丢了。”
于是我只得在下午的课堂上披头散发地上课,被正好过来检查“仪容仪表”的教导主任批评,而那个姑娘,和别人一起一脸兴 奋地看我挨批。
上高中时,不知道是谁说看见有司机接我,于是别人开始推测我零花钱比别人多。
后来,有人管我借钱不还。我成了债主,却要陪着笑脸管别人要钱,还背上了“小肚鸡肠,不乐于助人”的坏名声。
上了大学,看到同宿舍的一个女生经常为了省钱不吃饭,我那可耻的善良就又钻出来了,我经常请她吃饭,还把自己不用的化妆品送给她。
几个月后,我听到了很多关于我的负面新闻,没想到就是这个舍友编造的。
有些善良,可能就是恶的温床。
3
充满理性的善良,有时候甚至是冷酷无情的,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隋朝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经游览钟山开善寺。
在寺庙大殿之中,薛道衡问随行的小和尚:
“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金刚怒目圆睁,其他菩萨却低眉善目啊?”
小和尚回答说:
“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一时恻隐,包庇恶人,看似小善,实则大恶;惩处罪犯,看似冷酷,实则大善。
对于恐怖分子,普京说:“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情;而我们的责任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帝。”
正义得以伸张,恶魔得以正法,就是最大的善。不要让善良,成了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面对一个饥饿的人,有人给他一条鱼。有人给他一根鱼竿,带他去河边,教会他钓鱼。
前者看似善良,却只能解决他一餐之饥;后者看似缺乏柔情,却能保他从此一生免于饥饿之苦。
这是智慧,也是理性光环下善良的魅力。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这是善的最高境界。
4
所以,理性光芒照耀下的善,并不是一味对别人好。
利己,但不损人
最基本的善良,就是做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不给别人添麻烦。
做好自己,本身已是一种善良。
利人,但不以损己为代价
力所能及之处,不要吝啬,无论是财富,是时间,还是精力,尽量与人方便。
所谓助人为乐,助人,自己也要快乐。
实现利人与利己的高度统一
我们必须理智地认识到,人生一切的付出,最终的受益者都将是自己。
不用懊恼自己没有成为“救世主”,少些苦恼;也不用抱怨他人没有舍己为人,会少些苛责。
如此,生活就会多一份淡然与从容。将这个道理教给下一代,他们的人生或许就能多点坦诚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