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治家篇》
孩童就好像具有印随行为的小鸟,他们开始的言行举止都源自于父母。孩子孝与不孝都是受父母的教导,父母不可靠,孩子肯定也可靠不了,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那么家庭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呢?
英国人奥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这本书给出了我们答案。
《天生非此》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国民心理学家”。出版过许多著作,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他的经历也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大,由于父亲自身的影响他受教育的经历坎坷,最终毕业于剑桥,因为从小就被受父母经常讨论精神分析方面的话题影熏陶,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
在《天生非此》中奥利弗·詹姆斯根据自身实例及大量自己患者的案例,详细的分析了家庭的影响对于孩子心理成长及性格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小恶魔”就是受家庭影响形成的,奥利弗·詹姆斯通过剖析案例,帮助我们通过反省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孩子。
一,为什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在出生后的很多年里,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父母的影响之下,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虐待等都在潜移默化着我们,在无形中总结出一套与父母类似的为人处事原则。
言传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会对他们的某些行为大加鼓励,而对其他言行大加抵制。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取悦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并学会对父母的话全然照办。
通常总说"小孩子都很精明,都会察言观色",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我家孩子每次淘气之前比如趴窗户,都会在窗户前手先抓住窗边,然后偷偷观察我们是不是在注意他,如果发现我们脸色不好,那便是不高兴他这样做,他就不会进行下面的动作。
身教
前几天,孩子的滑板车丢失,一开始以为只是玩玩,结果等了半天都没见有人拿回来,我去物业查监控,看到一个妈妈拽着骑我们滑板车的孩子一路回了自己家,原来不是拿去玩,而是拿回家了。。。我直接找上门索要,一开始还不承认,后来说到监控,才不情愿的拿出来,还指着孩子说“这孩子非要玩,就不松手,我看也没人找,就先拿回家吧”,得,都是你的理,我只管拿回我的东西。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会怎样,我想应该都会想象的到。
身份认同
孩子通过将父母的言行带入自身,并将其当作自己本身的一面,以此来取悦父母,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及宠爱,有时候越是跟父母相像越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宠爱。
古装剧里经常看到长辈对于一个孩子如果特别喜欢,经常会跟别人说“这孩子颇有我当年的影子”,然后事事都喜欢把这孩子带在身边。
虐待
虐待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精神虐待,忽视,身体虐待等等。
父母的消极情绪会通过虐待传递给子女。
就好像自己情绪处于低落状态,都不愿意看到周围的人很快乐。父母往往就会把负面情绪倾泻给自己的孩子,将这种行为对孩子进行思想灌输。奥利弗·詹姆斯称其为“我很好,而你不是”。
就拿孩子写作业来说,大多数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在孩子这个年纪比孩子聪明许多,而孩子连那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种“我很聪明,而你不是”的想法就会倾泻在孩子身上。
久而久之,孩子成了父母消极情绪的垃圾桶,而孩子本身也会形成“我很笨”的思想。父母因为释放情绪轻松了。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也会通过这种根植于脑海中的思想,来对待他人以及自己的孩子。
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以及虐待,对一个孩子心理及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恶魔”的成因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书中说“
良好的幼年照顾会带来积极的结果,照顾不周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就好比书中说的案例:一位母亲由于工作原因无法长时间的照料11个月大的女儿,在孩子3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孩子受照料的人物不停更换,由此女孩的脾气很坏。而恰恰相反,女孩的弟弟出生后便一直被母亲精心照料。女孩得到的是反复无常的照料,而儿子得到的是精心的照料和关爱,女孩变得缺乏安全感,胆小顺从,男孩沉稳自信。
幼年时期的成长以及照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就如上面的例子。
研究表明,在育儿机构长大的孩子中,约半数的孩子会在成年后会患上人格障碍,变得很自我,狂妄自大,由于缺乏单独的照料,就特别容易发展“无差别友谊”。就是谁给他一点儿好,就立马给人掏心掏肺,如果遭遇失败了,就容易堕落。
而幼年时期受到不同形式的虐待也将会塑造成为不同的成年人。
在育儿机构内,受单独照料多的孩子大部分会区别对待遇到的所有人。而对于那些长期受到忽视的孩子,就会无差别对待他人,变得自私,自立,不相信他人,对于他们来说别人只是被用来算计和利用。
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缺乏早期照料,也是出现相似的结果。
由此可见,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但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最好的”对于孩童来说是不是最好。“小恶魔”之所以成为小恶魔,还不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
三、如何改变自己,改变孩子
首先我们要从心理上转变,把“我很好,而你不是"转变为“我很好,你也很好”。
拉英(R.D.Laing)曾写过“蒙蔽我们的面纱就是我们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部分时间我们认不清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我们要自省,每当有类似事情发生时不妨考虑一下,难道非这样做不可吗?同样的如果别人如此对待自己,就要弄明白到底谁的错。
我们必须牢记自己是成年人,不要利用孩子们的脆弱来伤害他们。在我们悲伤,愤怒或是心情低落时,尽量不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要应付我们的负面情绪。我们要照顾他们,而非让他们照顾我们。
电视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孩子是无辜的”,孩子不是情绪垃圾桶,没有必要为我们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可以向孩子解释事情的真相,孩子也有知情的权利,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你说了,他就会懂。
其次,爱的炸弹
设立一段跟孩子独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给孩子无尽的爱和掌控感,让孩子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在这段时间里要尽量让孩子有一种他想要什么,都能得到的感觉,比如带着孩子进行短距离的旅行,同时孩子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
也许你会说“那孩子还不无法无天了”,其实这样的时间不是无限制的,这段时间要跟日常区分开来,在日常生活中该有的界限一定要坚定的执行。并让孩子给这样的时间取一个特殊的名字,这是属于他的时间,这让孩子有一种仪式感。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其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会带给孩子一份美好的回忆。
最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极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受到的养育方式。
孩子的未来,就是父母现在的样子。
父母的学识、道德修养、眼界、经济能力、处事方式,决定了孩子从哪里开始,如何成长,并走向何处。
既然知道了言传、身教、身份认同及虐待对孩子的影响,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有时候会说“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我们爱孩子,但是表达的方式却是不对,就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后天的影响,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也有改变的能力。
孩子也有自己成长的规律,我们做父母的如果干预太多,反而适得其反。给孩子设立正确的期望,尽力做好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
奥利弗·詹姆斯的这本《天生非此》,如同一把手术刀,帮我们剖析自己的成长史,古人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父母就是孩子的那面镜子,为了不让孩子重蹈我们的覆辙,我们也需要“做手术”,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过程中,我们何尝不是在成长,虽然没有满分的父母,但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