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案:英国《卫报》说:这是心灵成长领域最重要的一本书;美国《纽约时报》说:这是一本伟大的书,会带给你正念的力量,让你混沌的人生获得指引。
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或者整理心灵。成为纵生中,精英的头脑。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台版,也有简体中文版。畅销书,身心灵提升,由长大成人,有意识去改变一些行为。共通点,来要求自己做到。
半小时,提取书的精华,先入为主(预习)。再阅读这本书。把读书会当成,认知的新起点,改变的新开始,再去努力。
成功关键,看完后,行动,调整,思考到方法,把方法的效果放大。
一、全书的特点:提问贯穿全书。
提问为了引出思考,引出作者的思考,读者的思考。改变是成长的第一步。
分析现状,自我检测。人活着活着一不小心就生病了,此书治疗:观念上的病。
二、这是你想要的自己吗?
HPPS:高潜质人群。(例如,做事不长久,常常徒劳无功;无法乐在其中,即使在你人生作重要的活动;制定计划,无法贯彻落实计;接近成功时萌生,放弃的念头)惯性模式,十年前是这样,10年后还是没有突破。(在观察的角度)
你是不是这种人?有没有某个缺点,你一直在重复重复。
自省:古代圣贤,功过格。有标准有观察。
自定义,例如,身边,我欣赏的10个人,我欣赏的特质,以这些特质作为检验自己的标准。
或者圣贤,伟人的标准。
你现在是在打开你的人生,还是在限制自己的人生?
你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自己,你是不是想要的自己?
多点问问题,逼问自己,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态度与方法。
例如,写作,我一定要写(好的态度),坐不住(方法有问题)你用什么时间来写作?一整天。太长了,我会在2个小时写作,一定要写作。效率效果都非常好。
三、孕育平庸的摇篮
第二章,人是活着一个某种循环模式或惯性当中。你今天要开始培养新惯性,什么惯性使你变得平庸,改掉它,养成新习惯替代它。(跟你最近的目标结合)
一切由你而起。我是一切的根源。
你建构世界的中心概念,其实是你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你觉得自己是谁?所有的概念将由此衍生,你对自我的认知过程,和你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是一样的。你以自身的性格、禀赋为背景,开始观察聆听和尝试,从出生之后,你一直被讨论,被描述,尤其是针对你的性情和才华,你感觉到父母和其他人对你的兴趣,从中可以判断自己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在9岁之前尚未能描述世界的全貌和自己的价值,但这些早期的描述和经验将是你自我意识的重要指标。
你定位的角色,决定了你演的是哪一出戏。你能演什么角色,这出戏就是怎么样的。(自我意识,一开始是被教导的,后来是你自己摸索、探索的)
但要记住最重要的一件事:别被标签害了你。
从小到大你会总有一些很擅长的事情,擅长可能是天赋,也可能是运气让你做的比同龄人好。成长过程会有些人给你贴标签,那只是别人的认知,远远不及你对自己的认知重要。
通常的标签,有好标签,有坏标签。例如优秀的表情(别人对你很高的期望、目光=被无形要求做事情)虚无,赞美得越久就越紧张(被要求有所作为)
这让我联想到舍友的妹妹,家里人期待她能考上重本,每次考试下降15分左右就鸭梨山大,看着周围的同学报补习班,自己也主动跟家人提起上补习班。
要知道“标签不重要”,人生、世界,是你对自己的看法。没有人能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除非你允许了。你选择接受别人对你的看法,不是别人怎么害了你,是你自己的选择。
四、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
书本,到社会,感觉一切都变难了。迈出这个事情,会想很多,选择什么,选错了怎么办?干脆不想了,先去做,错了再改。随着年龄,可能感觉,输不起。
有一定的标准,再选择,便简单很多。例如有朋友邀请看电影,可是书还没有写,书和电影之间就比较好选择了。遇到没有判断标准的难题,先做了。
你想在工作中得到什么?与书本作对比
(12个愿望:1兴趣,2挑战刺激,成就感3.参与感4.有重大的意义,造福人群5.认同,实现自己的价值6.影响力7创意8.独立,自己做决策无需再征求别人意见9掌控10收人,获得优厚的待遇11趋于稳定性12环境,工作与人相处的环境)下一次工作,你的期待是什么?
从而选择你最喜欢的工作。
你总是彩排的人生中度过。
其一,你总是把人生当做彩排,没有好好地演一次。明明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的,要时刻做好准备,开播时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彩排的人生,你没有把自己当做演员,仍把自己当做观众。
你真的有用尽全力过每一天吗?今天呢?昨天呢?前天呢?这一周呢?过去你有用尽全力吗?你是在彩排还是在现场直播呢?你要一个彩排的戏剧呢,还是完美的,大家歌颂的完成品呢?都是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