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世上确有鬼魂,那些昔日抛下我们的故人,今日流连不去的幽灵。我这一生长觉得他们就在身旁,或观望或见证,世间众生却毫不知情,毫不在意。
这是孤儿列车的第一段,是故事主人公妮芙的独白。
这本书分为两条时间线,第一条时间线是描述妮芙的过去,从1929年开始,第二条时间线是第二主角一点点揭妮芙过去故事,最后主人公回忆并寻找目前存在的亲人将两条线交叉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现在。
如果这本书拍成电影,那么导演在处理第一条时间线,应该是黑白的。第二条就是彩色。这样就观众很明显知道过去与现在。
《孤儿列车》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讲述孤儿的故事,在千千万万个孤儿当中,选择妮芙作为主角,以点带面揭开当时美国在处理纽约这个大城市流浪孤儿的情况。
第一条时间线:始于1929年
妮芙来自于爱尔兰的一个小农村,1929年,7岁妮芙和她的双胞胎弟弟以及梅西妹妹跟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纽约。两年后,因为住处发生火宅,妮芙的父亲和双胞胎弟弟葬身于大火之中。母亲深受重伤,妹妹梅西被一个德国邻居夏茨曼收养。
在妮芙还搞不清楚状况时,夏茨曼夫妇告诉她,除了妈妈深受重伤,其他人都死掉了。并且将妮芙交给儿童援助协会,这个协会专门收集儿童,将这些流浪的儿童统一放进开往美国中西部的孤儿列车。每经过一站停下来,这些孤儿就下车,排列整齐,供人挑选。有些人是真的想要收养一个小孩,有些人仅仅是想要一个劳动力而已。如果是作为一个劳动力被挑中,很可能备受折磨,和牲畜一起入眠,吃着无比糟糕的食物,还可能被主人打。
而妮芙因为长相不是特别好,在第一站并没有被选中。在第二站时,因为会缝补被伯恩家作为工人而收留。在伯恩家,名字被改为多萝西,除了帮忙缝缝补补,做家务,还要被冷眼相待,恶语相对。不过,在缝补的过程,认识了心地善良的范妮,让她获得一丝丝温暖。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伯恩家收到订单越来越少。而妮芙再次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第二次,妮芙被格罗特一家收养,并获得上学的权利。在这个家里,由于小孩众多,妮芙不仅仅要照顾小孩,还做家务。最后,因为格罗特企图侵犯妮芙,被格罗特夫人看到而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夜被赶出去。
第三次,妮芙因为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她只能去学校。恰好,她的老师拉森小姐为人非常好,收留她一阵子,还通过拉森小姐房东的帮忙,让尼尔森家收养。并使用尼尔森家逝去的女儿的名字薇薇安,从此将之前的过去翻篇。在这个家,妮芙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家。
妮芙在孤儿列车的时候,认识一个“德国仔”,两个人惺惺相惜,但是因为被不同家庭收养而分开。长大后,一次偶然相遇,他们重新找回对方,自然而然结合在一起。他们结婚没多久,妮芙怀孕了。因为珍珠港被袭,大部分青年都必须入伍为国二战,同样德国仔也不能幸免。很不幸,因为德国仔没能活着回来,妮芙将女儿送给人。最后,德国仔的战友给妮芙带回遗物,在一来一往中,两人结合在一起。但,妮芙不愿再生宝宝。妮芙此后的生活,一帆风顺,平平淡淡的,选择一个地方终老。
第二条时间线:始于2011年
这条线的主人公是莫莉,她也是被收养,她叛逆,喜欢走哥特路线(感觉跟“非主流”差不多)。因为在图书馆偷《简爱》这本书被发现,而必须做5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要不然,就可能蹲局子。然后,莫莉就去妮芙的家帮她收拾阁楼作为社区服务。而,这时的妮芙已经91岁高龄了。
在整理阁楼的东西,一点点翻开了妮芙过去的回忆。最后,莫莉帮助妮芙找回她的女儿,并相聚在一起。如果妮芙没有重新找回女儿,即使从未想起,到临终前,还是会自责,遗憾的吧。有时候想,一本小说,除了切开某件历史事件的横切面,还负责将封闭的心打开,一点点的,慢慢的。
阅读体会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最深体会还是,在最绝望的时刻,见过那么多冷漠以及人性的黑暗面后,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爱,相互扶持支撑着一个9岁的小女孩走下去。就如本书所希望倡导的,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感觉异曲同工)
而见过那么多世态炎凉的事情后,9的小女孩不得不成熟起来,封闭自己的内心,学会伪装,讨好这个世俗的世界,只为好好生存于这个世界。
妮芙后来和德国仔的相遇,让人感觉缘分是那么的奇妙,让人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爱情。是不是两个人磁场的吸引力超强,即使相隔很远,也会通过一些偶然来成就这段必然的缘分。
PS: 最后,个人感觉,这本书翻译质量一般,以至于我在阅读的时候,看到某些用词,稍有不适感。
图书信息:
《孤儿列车》【英】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 胡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