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推送可谓铺天盖地,信息分类与管理水平就至关重要,信息管理将很大程度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有感于近日读到恶魔奶爸一篇推文的信息分类方法,按兴趣与系统性四象限管理信息,整理如下:
一、噪音@兴趣低+零碎
噪音包括什么?
热点事件、时事评论、社交动态、明星动向,及各种来源不明、道听途说的资讯,充斥在朋友圈、微博、各类新闻APP,以及日常聊天的内容。
这类信息价值最小,但占比却最大。
日常生活中,超过70%的信息,几乎都属于噪音。
处理方式:舍弃,不看。
真正重要的资讯,早晚也会知道,不急在一时。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都被噪音所占据,会觉得累、感到信息过载。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无法舍弃这些噪音,大脑被填满,乃至于无法处理其他信息,思考其他事情。
所以,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学会舍弃,筛出这些噪音,避免它们干扰你的大脑。
画外音:若依赖上述零星资讯作为谈资企图融入某某圈子,跟上某种潮流,其实是一个伪需求。因为你能否真正为一个圈子接受,很大程度在于你能够为圈子提供什么价值,而不在于日常聊天和交际。
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让人依赖你,比有话可说重要得多。
二、资料@兴趣低+系统
1、案例
名人故事、公司案例、心理学实验,诸如此类。可能不太感兴趣,但非常系统详实,很难得。
2、经验(How to类的内容)
旅行攻略、操作指南、工具应用,短时间用不着,但确实有用的东西。
3、文档
典型的是行业报告和调研报告。
这类信息兴趣低,但如果自己去整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处理方式:存储+标签
以上3类的共同点是短时间内没什么用,但它们本身经过整理,非常系统详实。如果当作噪音,一起筛掉,未免可惜。
三、 想法@兴趣高+零碎
感兴趣但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
为什么叫想法,而非数据,资讯?
如果对一条数据或资讯感兴趣,不仅仅停留在记录,而是让思维参与进来,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是经过思维交互、扩充、改写之后的信息。
处理方式:联想+搜索
当读到某个感兴趣的数据时,问自己:
1、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2、为了得到结果,我还需要什么数据?
3、我可以从哪里获得这些新数据?
简言之,记录下来的不是这个数据本身,而是思考的过程,以及从数据中解读出来的可能性。
这样,才能发挥数据真正的价值。
四、 方法@兴趣高+系统
1、可以直接操作、践行的方法;
比如某个软件的应用,某个思维模型和框架,某个有效的技巧。
这类信息,能碰见的机会不多。
一旦发现,安排时间马上应用,观察整个过程,记下疑问和可以优化的地方,不断反馈和迭代。反复多次,直到能熟练应用,将这个方法内化,变成自己的技能。
2、从想法升华,转变成项目和任务;
想法和资料联合,将知识真正用起来。
处理方式:假设+运用
从一个数据出发,去推论和思考行业趋势;
从一个观点出发,去写出一篇文章,论证某个论点;
从一个技巧出发,去引申、补充成一个方法论,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
从一个模型出发,在生活中创造各种问题、机会,将这个模型落地实践,再找到问题点、疑难点,去请教别人、搜寻资料,完善对这个模型的掌握;
谷雨
再谢奶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