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1日,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她从床头柜拿起四盒安眠药,一粒、一粒的吞服,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她不知道失去意识要多长的时间,因此翻阅着杂志,“斯洛文尼亚在什么地方”一篇关于电脑的文章怎么会用这么愚蠢的句子开头呢?维罗妮卡想。
斯洛文尼亚是她的祖国,好像除了当地人,很少有人知道斯洛文尼亚。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她已经无心顾及,因为她就要死了。
一点都没有伤感,反而的还莫名的高兴,她终于有能力放弃生命了。大家都害怕死亡,可是她却勇敢的面对。安眠药在她的胃里还没有发生作用,就这样,维罗妮卡找到了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给那家杂志写一封信,告诉他们斯洛文尼亚在哪儿。
渐渐地她的胃开始翻江倒海,她感到很难受,很快的她便失去了知觉。
睁开眼睛时,维罗妮卡发现自己嘴和鼻子都插着管子,甚至她感到了疼懂。刺眼的灯光,雪白的床单,她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自己还没有死,而是到了一座疯人院——维雷特。
维雷特是一座令人生畏的疯人收容所。
这里面有真正的疯子,也有被人诬陷或者装疯卖傻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弄到床位。
虽然被抢救回来,但是维罗妮卡依然想结束生命。护士面无表情的给她注射一剂镇静剂。在两个星期后,再次醒过来,医生告诉她,她的心室有一处坏死,心脏会停止跳动。最多一个星期,维罗妮卡便可以因为停止心跳而死去。忽然间维罗妮卡有些害怕了,突然间以另外一种方式去死,出乎自己的意料。
在维雷特每个人都被以为是疯子,可是维罗妮卡知道自己不是疯子,她是一个正常人啊。可是疯子又是什么呢?泽蒂卡(疯人院另外一个觉得自己没有疯的疯子)告诉她,疯子就是和大家不一样的人,疯子就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
这是维罗妮卡在疯人院的第一天,和男男女女一起吃早餐,这里没有像电影院里演的一样,疯疯癫癫,吵吵嚷嚷。这里正常的不得了,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没人在乎你的眼光,因为他们是疯子,疯子做什么都可以被认为理所当然。
在疯人院是有专人看守的,想要再次弄到安眠药不简单。泽蒂卡告诉维罗妮卡,维雷特有个团体——博爱会。这个团体的成员可以回家也可以回维雷特,找玛丽或许可以帮她弄到安眠药。维罗妮卡看见博爱会的成员正在聚集开会,她靠近了博爱会,博爱会成员询问了她的意图,瞬时被吓了一下,她说路过而已。而其余成员的附和和笑声,让维罗妮卡觉得很难堪,很生气。
她开始觉得自己很懦弱。那群疯子让她感到耻辱,她恨不得杀了他们,用她从来说不出口的话伤害他们。可是她从来没有如此做过。她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不与人争夺,不与人争吵,安稳的工作,父母健在的家庭。似乎这就是她生活中希望得到的一切。所以她决定去死,因为这样所有的日子都是一模一样。
维罗妮卡再次靠近博爱会,扇了那个年纪最大的男人一耳光。心情顿时愉悦了。一生中从未做过的事,竟然做了。
维雷特的日子跟外面的生活一样,每天就吃饭睡觉治疗。维罗妮卡突然想去弹琴。她想离开病房去弹琴,但是有护士看守病房,她害怕护士不让她离开。谁知护士告诉她,她随时可以离开病房,因为没有人愿意和疯子关在同一个地方。
难道护士不知道其实她是个正常人吗?维罗妮卡心里想。
她开始低声抽咽……
护士安慰她,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应该努力生活而不应该一心寻死。
吃下安眠药的那一刻,维罗妮卡只想结束掉这样平静重复的生活。她憎恶那一个懦弱的自己,害怕犯错,害怕达不到别人的期望。她的这24年来耗费了全部的力气,去做一个大家觉得符合她自我塑造形象的维罗妮卡。她没有力气再去做自己。
她开始产生了一种她一样都没有的情感——恨。
她开始恨这个世界,恨所有人,剩下一个星期的生命,她再也没有力气去体验不一样的自己,疯狂的维罗妮卡,勇敢大胆的维罗妮卡,有趣的维罗妮卡…她再也没有机会与这成千上万个存活在她体内的其他维罗妮卡生活。
她恨她的母亲,她的父亲,从小为了父母亲的期许和爱,放弃自己的梦想与坚持。
推开钢琴室的门,疯狂的敲击着琴键,一次两次三次……不停地敲击,直到恨意消失。琴声才恢复正常。
另外一位疯子爱德华(疑有精神分裂患者)正默默地站在旁边把这一切收入眼底,欣赏着这琴声。维罗妮卡望着爱德华,她知道他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害怕,恰恰相反,她笑了,爱德华也笑了。也许就是这一晚,让他们彼此找到自己,找到人生中另一个灵魂伴侣。在之后的数个日子里,维罗妮卡依旧在深夜弹琴,爱德华依然站在她的身边。
维罗妮卡参加了博爱会,穿西装的男人说,现在的大家应该继续当个疯子,但在行动上要像个正常人。人是能自我控制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个像正常人。
维罗妮卡陷入了沉思,她开始思考自己这几日来在维雷特的一切。恨,害怕,生气,活下去的渴望,似乎她找到了另外一个不一样的维罗妮卡。这些感觉她以前从未体验过。或许她真的应该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反正活不长了,那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于是她想离开维雷特,去看看卢布尔雅的城堡,想去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她对爱德华告别,她以后再也不能弹琴给他听了。她不知道爱德华是否能听得懂她的意思,因为爱德华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默默地用眼神关注着维罗妮卡。
她就要死了,再也弹不了琴了,她爱上了爱德华了。
不管爱德华懂不懂音乐,但是他总是那么的专注聆听她的琴声,满足了维罗妮卡小时候想当钢琴家的梦想。
或许是爱德华从自己的世界清醒了,又或许是爱德华听懂了维罗妮卡的话,在日后的某天,爱德华说话了,爱德华决定和维罗妮卡一起逃离维雷特,去外面的世界。
他们去了卢布尔雅最贵的餐厅,城堡,谈天说地,聊着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想法。他们相拥着睡在了市中心广场。第二天醒来,维罗妮卡还活着。其实一个星期的生命,不过是医生为了激励她的求生意志编的谎言。
维罗妮卡并不知道的是疯人院里的人都以为她已经死了。因为他们离开的那天晚上,饭桌上少了四个人。有人为她的“死”而悲伤,也有人欣慰死神带走的不是自己。
在维雷特没有人会公然讨论死亡,因为死亡是必然的。即使还活着,也只能大半辈子待在维雷特,那跟死亡又有多远?她的行为正影响着疯人院的疯子们。因为在这个疯人院里,疯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不用顾及别人的期许,做真实的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所以她们无暇顾及别人的情绪,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体验。而维罗妮卡却真真切切的生活在维雷特,她会对别人的言语产生反应,她会弹琴给另一个疯子听,即使就快要死了她也会尽情演奏钢琴曲。
我不知道,最后小说中的维罗妮卡和爱德华,是否像童话故事中的男女主公一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达到别人的期许,成为一个别人认可的人。或许就像小说说的那样,“绝大多时候,我们用恐惧代替了大部分的情感”。我们害怕失望,害怕失败,害怕失去…所以选择了维罗妮卡式的生活,平静安慰,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特质与天性。然而我们却想着与别人一样,这可以说是一种苦病。“因为人们没有勇气与众不同,只能选择违抗天性,便给自己带来了苦病。”一次疯狂,一次冒险,抵过一千个安逸的日子。活着我们就要勇敢的与众不同。做你想做,做你不敢做的,生命因你而精彩。
上面这段话是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时的感想。生命有轻有重。为什么要说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而不是自杀。因为这是她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她还给自己的决定增添了适当的仪式感。最疯狂的应该不是她决定去死,而是她打破自己因循守旧的观点,开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人不是一件物品,是有七情六欲的。既要释放自己的情感,也要适当满足自己的欲望。要认清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勇于袒露自己的需求。有句话不是说,要成为自己喜欢的人,首先要喜欢自己。无论是丑是坏,你就是你,无可替代的你。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一下这本书,希望有这个荣幸能与你一起分享你的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