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的,作为一个高考数学刚过及格线,大学连高数都没有接触过的文科生,我身上严重缺乏理工科的思维。
印象当中对理工科思维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理性,而文科思维则是感性。我们是有着几千年文科思维沉淀的民族,相比较而言,在实证科学这条路上,孜孜不倦的前辈们,总是难以留下足够的重视和名望。
在《反常识思维》这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明确对多数人的固有思维进行了总结: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的首要技能不是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善恶美丑。也许这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这是一道硬伤。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这让我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矛盾就聚集在这一点上,总是把自己设置成了律师机制,按照自己的期望值下了结论,再去找牵强附会的证据,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公正。
在对待信息的问题上,书中引用了一个观点: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这是一个不断修正自我的思维方式,正如我们相信健身会增强人的体质,于是我们便不断吸收同样的观点对自己进行肯定,但相对理性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刻意寻找持反对态度的观点,经过缜密的思考分析,修正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才会让我们对事物有全局观,不至于陷入自己的圈子里一条路走到黑。
科学是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一套纯机械的机制。风怎么吹,石头怎么落下来,并不是它有什么目的,背后有什么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决定了它就会这么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要理解随机、误差、赌徒概率、大数定律等科学数据,不要时时抱有一颗阴谋论的心,但凡发生一点事情,就摆出一种纵横朋友圈的“惊天秘密”类文章的样子,显得特别没有见过世面。
虽然说人类的思维本能就是化繁为简的心理期望,就是给复杂的问题寻找一个简单的解释,于是便会不相信巧合,甚至认为很多事情不会自然发生,背后必然隐藏着某些联系和目的。
倘若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某些事情上,寻找到心理慰藉,那倒是也好。可是,在事情的判断上,还是应该尽可能的避免陷入这种思维方式。
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那是高富帅的事。而改变规则则是屌丝的特权。---《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这是匹夫逆袭的意义,而道理,就是田忌赛马的故事,要善于用自己的强项与对方的弱项比较。
至于练习一小时能不能成为天才的事情,并不是盲目的埋头苦练就可以的,而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训练的目的。
刻意练习,只在“学习区”练习,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生区做事,才叫练习;把要训练的内容进行分解,逐项进行重复练习;要随时获得有效反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以上是对这本书的感受,前半部分我看的很过瘾,后半部分觉得有点勉强。但是触碰到我的地方,都想过了也写到了。
昨天看到一篇谈治疗失眠的文章,有网友说,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对自己的反思写出来,心里会比较坦然,连睡觉都觉得踏实了。
好像有点道理,所以,就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