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从大的范畴说是哲学。从小的范畴来说是心理学。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学习王阳明的心学。
说清楚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先学习现代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这些现代心理学理论最早的始于1895年。比王阳明的心学晚几百年。但是为了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有必要理解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01 一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现代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流派: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精神分析。我们需要学习这几个理论的部分知识。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完善的趋势,人也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本主义认为一个人内心中就具有为善的种子。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成长的很好呢?那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阻碍了善的种子的发育。如果把这些障碍都移除,这个种子本身就能生长为非常好的自己。
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就具有足够自己成长的成分,别人顶多是引导,并不需要其他的帮助。
《认知行为理论》 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情绪,由情绪导致了他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之间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而这个行为又会强化认知。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小的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在长大以后会把这种关系模式投射到社会中去。比如说一个人小的时候跟他的父亲关系不好,很拘束,很拘谨,长大以后他见到领导可能就会产生相同的感受,他也会拘谨,也会拘束。这就是他把和父亲的关系移情到了他和领导的关系上。
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认为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经历都会留在他的潜意识里。甚至有些理论认为世间万物都会留在人的潜意识中。
好,以上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这些知识是为了能够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如果对以上的知识抱有疑惑,那在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就会有困难。
02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此心之外,再无他物。"
"知行合一。"
"致良知。"
阳明心学的内容不止这些,我们今天讨论的仅限这几条。这几条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
03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同点
“此心之外,再无他物。”
这句话是说世间的一切道理,都在你的心中存在着。只是被蒙蔽了,被遮挡了。自己不知道。如果把这些蒙蔽和遮挡的去掉了,就能看到心中的这些道理。接着就能理解外界的事物,所以世上的万物都源自内心。
要理解这一点,就可以借用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一个人本身就具有理解外界事物的能力。而这个人并不需要别人去教他做什么,只要帮助他把这些障碍移除了,他自己就能明白,并且很好的成长。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求助者中心疗法秉承的就是这一观点,并且这一观点在实际操作中也经常会见到效果。证明这套理论是可行的。用这套可行的理论就证明出阳明心学的此心之外,再无他物。这句话本质也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核心。换句话说,阳明心学的这句话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一致的。
04 与认知行为理论的共同点
“知行合一。”
知就是知道、知晓、知善、知恶。
行是行动,是由知引发的行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善知恶是知,好善恶恶是行。知道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道的结果,知善知恶是知。扬善惩恶是行动。
这句话跟认知行为疗法中: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强化认知。是一样的道理。
在这里有一个危险的地方,就是有些人错误的以为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是知。其实不然,那可能只是自己的习惯。错把习惯当做知而行动会引出大问题。
05 与精神分析的共同点
“致良知。”
这个是阳明心学的使用。致是扩充。良是好。知是道理。致良知就是把你心中体会到善恶的道理,扩充到社会的事物中去,把心中的理论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
这一点和精神分析中的移情非常相似。以我们前面举例来说:一个人和父亲的关系很紧张,很拘谨。结果他跟领导之间的关系也很拘谨。就是他把自己和父亲的关系移情到了他和他的领导关系中。
精神分析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移情。也就是把内心的关系模式移至到社会的关系中。而这一点和致良知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由此可见王明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此心之外,再无他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分别对应了三个现代的心理学理论流派。所以阳明心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比现代心理学早了几百年。
06 阳明心学的学习方法
阳明心学作为一个理论,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
方法就是:心中求、事上练。
所谓心中求。
就是在心中打磨出良知。分出善恶。分辨出真我、假我。要在心中有一个明晰的答案。
什么是事上练呢?
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让你来练习你心中求得的这些道理。这些道理是需要在生活中使用和历练的。
以王阳明做庐陵县令为例。芦林县是一个诉讼大县,当地的诉讼很多。往往令县令疲于应付,招架不来。王阳明如何应对的呢?
王阳明到芦林县以后,以庐陵县为一个整体,设立很多规定、限制诉讼的的条款。接着发扬县里的良知,好的部分。设置光荣亭,评选出县里的感动县城的人物(意思差不多,你懂就行)。同时成立类似于家族长老组成的民间协调组织来解决民间纠纷。不长的时间以后诉讼就少了很多。民间互相帮忙的风气日益兴盛。民风日益好转。
这就是王阳明把一个县当作一个人来对待,让他心中的善呈现出来。善的增加就会减弱恶的发生。整体善行多了,恶行少了,风气自然就好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阳明带兵打仗,挫败山匪和叛军。每一次王阳明都审时度势,了解双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依据这些真实的想法采取行动。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阳明心学是心理学,是能够应用在生活中的具体指导人行动的心理学。
07 阳明心学的发展经历
最后我们来补充一下阳明心学的发展经历。按樊登读书的解读,它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
前三变是指37岁以前的三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辞章。
第二阶段:学习佛老。
第三阶段:龙场悟道。
后三变之一是37到45岁。主要是默作品心。这个阶段的成就是分辨真我和假我。假我就是自己的习气、习惯、私意。私意是指过多的关注自己,过少的关注别人。
后三变之二是45岁到50岁,这个阶段主要成就是完善了致良知的理论。
后三篇之三是50岁以后,圆熟化境。也就是这个阶段理论运用得非常纯熟的阶段。理论在生活实践中的使用非常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