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第一次参加国考,了解国考的人都知道那是名符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的心态和大多数人一样,逢考必试,过不了还有下一次。用这种心态对待一场严峻的选拔性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去试一试,都以为老天会突然瞎了眼把机会给这个不努力的家伙。
那一次考了多少分我都没印象了,打酱油心态可见一斑。紧接着,我报名参加了省考,有了前一次的失败,我开始稍微认真了一点,我觉得不学习肯定不行,于是我认认真真开始看书做笔记,看新闻。这一次总分考了125,行测57申论68,可惜距离面试分数差两分,那时的我考不上也没有高考落榜般的沮丧,毕竟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心血,这么强烈的竞争考上才奇怪呢!即使用心准备了也未必能考上,况且以后的考试还有很多。核心就在这里,我根本没有认为自己有考上的能力。
我们大多数人喜欢事先给自己要做的事情下结论,给自己画一条线,这条线很低很低。跳蚤能够跳的高度是自己身长的数十倍,不过当用杯子盖住它,过一段时间再拿开,它就只会跳到杯子的高度了。
有自知之明是好事,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极限能够让自己少做无用之功。不过,过于贬低自己的能力或者不尽力尝试挖掘自己的潜力,就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
了解自己能力最好的方法不是即兴做出判断,而是去尝试和经历。通过尝试才能清楚地确定自己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努力做好能做的事情。这些有目的的努力会拉大你和同伴的差距。
如果从没有尝试过,经历过,仅凭道听途说的艰难给自己画一条线,那就可能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你有没有在潜意识里将身边的人划分三六九等,并且把自己放在了三流人群里?
有人说的是对的,年轻最大的资本是拥有更多尝试的机会,在摔倒之后可以有更多的力气爬起来。虽然如此,现实中的我们还是会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画一条线,这条线很低很低。问题可能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