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时期,遇到多次的农民起义,引起统治者恐慌,原因是政治上腐败,冗官冗兵照成冗费,财政上苛捐杂税增加,急需变革。
庆历二年,欧阳修等官员谏言必须变法图强,朝廷若载因循固守,将弊坏日甚。仁宗急于摆脱困境,便启用维新派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
范仲淹并不等同于平庸之辈,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走入仕途的。担任地方官时为民为国尽心尽力,在朝为官,也直言进谏,在抵御西夏入侵,也能战功赫赫。仁宗启用范仲淹,使得范仲淹有的得以施展的机会,仁宗也是急于变革,马上建立天章阁,让范仲淹起草改革方案,同时一些守旧官员被相继罢免,一时间改革派风气正盛。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观察和深思熟虑之后,九月份,范仲淹提出了包括十项内容的改革方案。这十项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吏治,有加强军备,有1项。显然,整顿吏治7项,一是发展经济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其中"明黜陟"、"抑侥幸"、"择官长"三项与各级官员们的切身利益最为相关。
改革进行中必然得罪了一些守旧派官员和既得利益者,也是改革的主要阻力。
范仲淹在改革过程中认为州县的地方官员称职与否,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疾苦,主张将年老多病、贪浊不才等不称职的官员罢免。
还建议朝廷派出能干的官员担任转运使按察使等职,考察各路地方官员的政绩。对于转运使等路一级的官员亲自检查,遇到有不合格的就大笔一挥勾除。范仲淹的严厉让富弼感到有些不满,就劝阻仲淹道:"一笔勾掉一个人容易,可是被勾掉的家可都要为之痛苦了。"范仲淹回答道:“一家哭总比让一路哭好吧!”在面对不公平的选择面前,还是要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清除少数吃拿卡要,平庸腐败的官员。
面临着改革,触动利益的时候总会有人说情,有人退缩,有人反对;只有真正的改革者会一往无前的进行下去。
为了达到攻击范仲淹的目的,有人再次提出了"朋党"问题,仁宗恰恰这方面疑心很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没有不各为一党的。如果君子结党为善,这对国家有什么不好呢?范仲淹的这个观点与欧阳修相同。
守旧派的夏竦让自己的女奴苦练石介的书法,然后将石介写给富弼的封信中的"行伊、周之事"篡改为"行伊、霍之事"。做"伊、周"就是做像古代的伊尹、周公那样的辅佐天子的贤臣,行"伊、霍"之事,则是像西汉霍光那样搞废立,一字之异,涵义全非。
小人为攻击改革,所用伎俩卑鄙龌龊,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让改革毁于一旦。让国运就此衰败。
流言传出,仁宗尽管不能相信,而仲淹、富弼却是不能自安于朝,于是两人请求出朝巡边,四年八月,仲淹以参知政事身份宣抚河东,富弼以枢密副使宣抚河北。
这一年的十一月,监进奏院苏舜钦吩咐把进奏院里积存的废纸卖掉,置办酒席与同僚们按照惯例迎接一年一度的赛神会。在宴会中王益柔所作的《傲歌》中有"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的句子,御史中丞王拱辰得知后让手下御史弹劾苏舜钦、王益柔等挟妓饮酒,诽谤周、孔,大不敬。仁宗派人连夜速捕了与会者审讯,苏舞钦等12人受到除名停职的处罚,贬出京师。王拱辰兴奋地说道"这一下一网打尽了”。庆历新政的主持者及其支持者几乎全部被驱逐出京。
改革派的政敌们以"朋党"来打击范仲淹等新政派,下手确实很准。
欧阳修指出的,小人要迫害良善,最好的办法就是指为朋党,要想攻击大臣,最好的办法就是诬蔑以专权。这都是历来君主所最忌讳的。
以君主为依靠的改革,最终还是毁在君主的偏听偏信、猜忌怀疑和犹豫不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