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此的神奇,于是手上有了这本《梁启超家书》。
这本家书没有我想象中的晦涩难懂,越到后面感觉就是白话文一般,而梁启超的智慧与慈父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好几处看到梁老对“老白鼻”的描写,真是感觉“老白鼻”可爱至极。梁家“潮起潮落”“聚散分离”亦是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生活即是学问,学问即是生活”能活出这般情味得有多少之修养。
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本书了,也将是值得我反反复复看,伴我终身的书。
书看了近三分之二,时间停留在1927年2月。
我怀着无限惊喜与敬佩之情,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在梁老对孩子谆谆教导的那些语句下,留下了痕迹。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
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这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少多少呢?
我也并不是要人人喜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做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了。
对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间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断见倒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发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梁启超的真知灼见以及对孩子的引导,看起来是那么的朴实易懂,然而又是如此的一针见血、不过时。
见贤思齐,比如我的生活中,如果换作是他(梁启超先生),以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也是我学习的目的之一,结合四问学习法“听、想、变、用”,让我的学习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