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老家崇明,最喜欢的节日恐怕就是过年了,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还有平时不常吃到的各种好吃的,这是一个大人们忙碌,小孩们快乐的节日。
从小年那天开始,就正式启动了辞旧迎新过大年的程序。
小年在老家称为“廿四夜”,要吃“赤豆饭”,就是把事先泡好的赤豆和白米掺在一起煮成米饭,做出来的米饭让赤豆染成了淡淡的红色并有带着浓郁的豆香味(有兴趣的亲们不妨试试,即营养又美味),老妈现在依然保持着老家的这一习俗,每年小年都会给我们煮赤豆饭吃,每当吃到这种颜值高味道香的米饭,胃口就会打开,提醒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崇明人。可小哥和小弟从小在湖北长大,一直不喜欢吃这种米饭,崇明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地理书上学到的“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除此之外,没有了再深的印象和再多的感觉。
过完小年,外公外婆就要清扫院子,打扫房间,洗洗涮涮⋯⋯开始各种忙碌。对我来说,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外公外婆准备各种年货:炒花生,炒蚕豆,酿米酒,炸年糕,买糖果点心。而年前对于各家各户来说最隆重的莫过于蒸年糕,我家也不例外,外婆早早的就已经准备好蒸年糕用的米粉,必须是糯米和粳稻米各半,洗净晾半干,用石磨磨成米粉,再用筛子筛好备用。
对崇明人来说蒸年糕可是件大事,也是邻里之间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一家蒸年糕,左邻右舍能干的妈妈们都会来帮忙,热热闹闹,边蒸年糕边聊家常。直径半米的大铁锅架上大大的蒸笼,米粉用开水合好,按照各家的口味加入白糖或红糖,将合好的米粉一层一层铺在蒸屉上,中间还加上核桃仁瓜子仁红枣果脯桂花等等,慢慢地铺慢慢地蒸,花上大半天的功夫,又香又糯的年糕终于出笼了。这样一屉年糕有十几斤重,而有些家大口阔的邻居蒸的年糕又高又厚如磨盘一般,有三四十斤重,这样的年糕可以从年前一直吃到正月过完。
到湖北后,再也吃不到这样的崇明年糕,外婆也曾试着蒸过,可没有那么大的灶那么大的锅,只能蒸出迷你版的崇明年糕,外婆总觉得味道也好像差了一些,也许用的是湖北的米湖北的水和湖北的灶台,蒸出来的就是湖北的年糕。
老妈离开老家多年,每年过年前心心念念的是崇明的年糕,自己蒸过,老家亲戚寄过,老爸亲自背过,淘宝网买过,现在过年,崇明年糕已成了我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小哥没见过崇明蒸年糕时那种热热闹闹的场景,对崇明年糕的认识只是来自于他的外婆对崇明年糕的重视,和不喜欢赤豆饭不同,小哥也异常喜欢吃崇明年糕,吃年糕时老妈会用崇明话说“这个小赤佬也喜欢吃,多给他盛一块。”也许此时的小哥在俺老妈眼里才真正算是个崇明人的外孙。
附小哥写于高中时的小短文
外婆的年糕
各地都有吃年糕的习惯,但各地的年糕其实很不一样。
外婆是上海崇明人,每到过年,就特别重视年糕的问题,要托上海的亲戚发包裹到湖北来。那糯米制成的年糕真是厚实,据说过去可以用来砌城墙。
这样的年糕如何下锅?
切这年糕着实要下一番工夫。外婆提前把家中最锋利的大菜刀准备好,然后用蒸汽把年糕略蒸软,爸爸把大年糕放在那张扎实的木茶几上,似乎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在刀刃上,刀刃在爸爸不断晃动下一点点深入年糕,即使最后切下了,还累累粘在刀刃上不肯下来,爸爸喘气时,姥爷用小刀把年糕撬下来,往往要折腾一晚上,而那一大块年糕,除夕一晚上就能吃掉。
毕竟这样太麻烦了,后来妈妈从网上订了成品年糕,做工很精良,味道也很好,可外婆却说这种年糕缺了一味。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