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使用场景
String
计数器 (排行榜,阅读量,浏览量等等)(incr decr)
Web集群的session共享(单机上的session无法被其他集群机器访问)
分布式系统全局序列号(redis单线程,并发安全)可一次批量序列号交付不同的机器
Hash
对象缓存
电商购物车:
用户id为key、商品id为field、商品数量为value
List
-
常用数据结构
Stack
Queue
Blocking MQ = LPUSH+BRPOP (阻塞) 消息队列的监听 模式
-
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消息流()
A关注了B,C
B发微博,消息ID为10018 LPUSH msg:{A} 10018
C发微博,消息ID为10086 LPUSH msg:{A} 10086
A查看最新消息
LRANGE msg{A} 0 5
Set
- 微信抽奖小程序
1)点击参与抽奖加入集合 SADD key {userID}
2)查看所有抽奖用户 SMEMBERS key
3)抽取count名中奖者 SRANDMEMBER key [count] /SPOP key [count]
-
微信微博点赞,收藏,标签
1.点赞 SADD like:{消息ID} {用户ID}
2 取消点赞 SREM like:{消息ID} {用户ID}
3 检查用户是否点过赞 SISMEMBER
4 获取点赞的用户列表 SMEMBERS
5 获取点赞的用户数 SCARD
集合操作实现微博微信关注模型
集合操作实现电商商品筛选
Zset
Zset集合实现排行榜
Redis更多场景
微博微信陌陌<附近的人>
微信 <摇一摇><抢红包>
附近的xxxx
搜索自动补全
布隆过滤器
生成唯一id(还有uuid,雪花算法)
高并发redis分布式锁
高并发情况下,集群部署的话多机会获得不同的锁。
setnx key string(value设置为该线程的id(防止自己的锁时间到了自己崩溃了,误删了别人家的锁))(设置锁和设置过期时间要是原子操作)
(只有一个能set成功)(需要加一个超时时间)(lua脚本集合起来)
获取锁以后,开启一个新线程每隔一段时间,给key的续命
并发操作
del key(释放自己的clientid的锁)
主从模式 主挂了(刚设置key),但是没同步到从结点,且从节点当选为主结点(zookeeper(保证子结点加锁成功才会返回成功))
集群的分布式锁-官方推荐redlock解决集群的分布式锁
互联网秒杀:
抢优惠券:
Redis的数据类型
1.简单动态字符串(SDS)
SDS[图片上传失败...(image-f968da-1585125000158)]
我们看上面对于 SDS 数据类型的定义:
1、len 保存了SDS保存字符串的长度
2、buf[] 数组用来保存字符串的每个元素
3、free j记录了 buf 数组中未使用的字节数量
④、二进制安全
因为C字符串以空字符作为字符串结束的标识,而对于一些二进制文件(如图片等),内容可能包括空字符串,因此C字符串无法正确存取;而所有 SDS 的API 都是以处理二进制的方式来处理 buf 里面的元素,并且 SDS 不是以空字符串来判断是否结束,而是以 len 属性表示的长度来判断字符串是否结束。
2.链表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前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prev;
//后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next;
//节点的值
void *value;
}listNode
typedef struct list{
//表头节点
listNode *head;
//表尾节点
listNode tail;
//链表所包含的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
//节点值复制函数
void (free) (void ptr);
//节点值释放函数
void (free) (void ptr);
//节点值对比函数
int (match) (void *ptr,void *key);
}list;
①、双端:链表具有前置节点和后置节点的引用,获取这两个节点时间复杂度都为O(1)。
②、无环:表头节点的 prev 指针和表尾节点的 next 指针都指向 NULL,对链表的访问都是以 NULL 结束。
③、带链表长度计数器:通过 len 属性获取链表长度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④、多态:链表节点使用 void* 指针来保存节点值,可以保存各种不同类型的值。
3.hash
typedef struct dictht{
//哈希表数组
dictEntry **table;
//哈希表大小
unsigned long size;
//哈希表大小掩码,用于计算索引值
//总是等于 size-1
unsigned long sizemask;
//该哈希表已有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used;
}dictht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键
void *key;
//值
union{
void *val;
uint64_tu64;
int64_ts64;
}v;
//指向下一个哈希表节点,形成链表
struct dictEntry *next;
}dictEntry
注意这里还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哈希表节点的指针,我们知道哈希表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哈希冲突,如何解决哈希冲突,有开放地址法和链地址法。这里采用的便是链地址法,通过next这个指针可以将多个哈希值相同的键值对连接在一起,用来解决哈希冲突。
4.跳跃表
跳跃表(skiplist)是一种有序数据结构,它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它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具有如下性质:
1、由很多层结构组成;
2、每一层都是一个有序的链表,排列顺序为由高层到底层,都至少包含两个链表节点,分别是前面的head节点和后面的nil节点;
3、最底层的链表包含了所有的元素;
4、如果一个元素出现在某一层的链表中,那么在该层之下的链表也全都会出现(上一层的元素是当前层的元素的子集);
5、链表中的每个节点都包含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同一层的下一个链表节点,另一个指向下一层的同一个链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
structz 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表中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length;
//表中层数最大的节点的层数
int level;
}zskiplist;
①、搜索:从最高层的链表节点开始,如果比当前节点要大和比当前层的下一个节点要小,那么则往下找,也就是和当前层的下一层的节点的下一个节点进行比较,以此类推,一直找到最底层的最后一个节点,如果找到则返回,反之则返回空。
②、插入:首先确定插入的层数,有一种方法是假设抛一枚硬币,如果是正面就累加,直到遇见反面为止,最后记录正面的次数作为插入的层数。当确定插入的层数k后,则需要将新元素插入到从底层到k层。
③、删除:在各个层中找到包含指定值的节点,然后将节点从链表中删除即可,如果删除以后只剩下头尾两个节点,则删除这一层。
5.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intset)是Redis用于保存整数值的集合抽象数据类型,它可以保存类型为int16_t、int32_t 或者int64_t 的整数值,并且保证集合中不会出现重复元素。
整数集合的每个元素都是 contents 数组的一个数据项,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且不包含任何重复项。
length 属性记录了 contents 数组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contents 数组声明为 int8_t 类型,但是实际上contents 数组并不保存任何 int8_t 类型的值,其真正类型有 encoding 来决定。
①、升级
当我们新增的元素类型比原集合元素类型的长度要大时,需要对整数集合进行升级,才能将新元素放入整数集合中。具体步骤:
1、根据新元素类型,扩展整数集合底层数组的大小,并为新元素分配空间。
2、将底层数组现有的所有元素都转成与新元素相同类型的元素,并将转换后的元素放到正确的位置,放置过程中,维持整个元素顺序都是有序的。
3、将新元素添加到整数集合中(保证有序)。
升级能极大地节省内存。
6.压缩列表
压缩列表(ziplist)是Redis为了节省内存而开发的,是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组成的顺序型数据结构,一个压缩列表可以包含任意多个节点(entry),每个节点可以保存一个字节数组或者一个整数值。
压缩列表的原理:压缩列表并不是对数据利用某种算法进行压缩,而是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则编码在一块连续的内存区域,目的是节省内存。
压缩列表的每个节点构成如下:
①、previous_entry_ength:记录压缩列表前一个字节的长度。previous_entry_ength的长度可能是1个字节或者是5个字节,如果上一个节点的长度小于254,则该节点只需要一个字节就可以表示前一个节点的长度了,如果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大于等于254,则previous length的第一个字节为254,后面用四个字节表示当前节点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利用此原理即当前节点位置减去上一个节点的长度即得到上一个节点的起始位置,压缩列表可以从尾部向头部遍历。这么做很有效地减少了内存的浪费。
②、encoding:节点的encoding保存的是节点的content的内容类型以及长度,encoding类型一共有两种,一种字节数组一种是整数,encoding区域长度为1字节、2字节或者5字节长。
③、content:content区域用于保存节点的内容,节点内容类型和长度由encoding决定。
7.总结
大多数情况下,Redis使用简单字符串SDS作为字符串的表示,相对于C语言字符串,SDS具有常数复杂度获取字符串长度,杜绝了缓存区的溢出,减少了修改字符串长度时所需的内存重分配次数,以及二进制安全能存储各种类型的文件,并且还兼容部分C函数。
通过为链表设置不同类型的特定函数,Redis链表可以保存各种不同类型的值,除了用作列表键,还在发布与订阅、慢查询、监视器等方面发挥作用(后面会介绍)。
Redis的字典底层使用哈希表实现,每个字典通常有两个哈希表,一个平时使用,另一个用于rehash时使用,使用链地址法解决哈希冲突。
跳跃表通常是有序集合的底层实现之一,表中的节点按照分值大小进行排序。
整数集合是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底层由数组构成,升级特性能尽可能的节省内存。
压缩列表是Redis为节省内存而开发的顺序型数据结构,通常作为列表键和哈希键的底层实现之一。
Redis中,并没有直接使用这些数据结构来实现键值对数据库,而是基于这些数据结构创建了一个对象系统,这些对象系统也就是前面说的五大数据类型,每一种数据类型都至少用到了一种数据结构。通过这五种不同类型的对象,Redis可以在执行命令之前,根据对象的类型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执行给定的命令,而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景,为对象设置多种不同的数据结构,从而优化对象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效率。
对象
Redis使用前面说的五大数据类型来表示键和值,每次在Redis数据库中创建一个键值对时,至少会创建两个对象,一个是键对象,一个是值对象,而Redis中的每个对象都是由 redisObject 结构来表示: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类型
unsigned type:4;
//编码
unsigned encoding:4;
//指向底层数据结构的指针
void *ptr;
//引用计数
int refcount;
//记录最后一次被程序访问的时间
unsigned lru:22;
}robj
①、type属性
对象的type属性记录了对象的类型,这个类型就是前面讲的五大数据类型:
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来判断对象类型:
type key
②、encoding 属性和 *prt 指针
对象的 prt 指针指向对象底层的数据结构,而数据结构由 encoding 属性来决定。
而每种类型的对象都至少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码:
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查看值对象的编码:
OBJECT ENCODING key
1.字符串对象
字符串是Redis最基本的数据类型,不仅所有key都是字符串类型,其它几种数据类型构成的元素也是字符串。注意字符串的长度不能超过512M。
①、编码
字符串对象的编码可以是int,raw或者embstr。
1、int 编码:保存的是可以用 long 类型表示的整数值。
2、raw 编码:保存长度大于44字节的字符串(redis3.2版本之前是39字节,之后是44字节)。
3、embstr 编码:保存长度小于44字节的字符串(redis3.2版本之前是39字节,之后是44字节)。
由上可以看出,int 编码是用来保存整数值,raw编码是用来保存长字符串,而embstr是用来保存短字符串。其实 embstr 编码是专门用来保存短字符串的一种优化编码,raw 和 embstr 的区别:
embstr与raw都使用redisObject和sds保存数据,区别在于,embstr的使用只分配一次内存空间(因此redisObject和sds是连续的),而raw需要分配两次内存空间(分别为redisObject和sds分配空间)。因此与raw相比,embstr的好处在于创建时少分配一次空间,删除时少释放一次空间,以及对象的所有数据连在一起,寻找方便。而embstr的坏处也很明显,如果字符串的长度增加需要重新分配内存时,整个redisObject和sds都需要重新分配空间,因此redis中的embstr实现为只读。
Redis中对于浮点数类型也是作为字符串保存的,在需要的时候再将其转换成浮点数类型。
②、编码的转换
当 int 编码保存的值不再是整数,或大小超过了long的范围时,自动转化为raw。
对于 embstr 编码,由于 Redis 没有对其编写任何的修改程序(embstr 是只读的),在对embstr对象进行修改时,都会先转化为raw再进行修改,因此,只要是修改embstr对象,修改后的对象一定是raw的,无论是否达到了44个字节。
2.List
①、编码
列表对象的编码可以是 ziplist(压缩列表) 和 linkedlist(双端链表)。
比如我们执行以下命令,创建一个 key = ‘numbers’,value = ‘1 three 5’ 的三个值的列表。
②、编码转换
当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时,使用ziplist(压缩列表)编码:
1、列表保存元素个数小于512个
2、每个元素长度小于64字节
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时候使用 linkedlist 编码。
上面两个条件可以在redis.conf 配置文件中的 list-max-ziplist-value选项和 list-max-ziplist-entries 选项进行配置。
3.hash
①、编码
哈希对象的编码可以是 ziplist 或者 hashtable。
当使用ziplist,也就是压缩列表作为底层实现时,新增的键值对是保存到压缩列表的表尾。比如执行以下命令:
hset profile name "Tom"
hset profile age 25hset profile career
"Programmer"
ashtable 编码的哈希表对象底层使用字典数据结构,哈希对象中的每个键值对都使用一个字典键值对。
在前面介绍压缩列表时,我们介绍过压缩列表是Redis为了节省内存而开发的,是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组成的顺序型数据结构,相对于字典数据结构,压缩列表用于元素个数少、元素长度小的场景。其优势在于集中存储,节省空间。
②、编码转换
和上面列表对象使用 ziplist 编码一样,当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时,使用ziplist(压缩列表)编码:
1、列表保存元素个数小于512个
2、每个元素长度小于64字节
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时候使用 hashtable 编码。第一个条件可以通过配置文件中的 set-max-intset-entries 进行修改。
4.集合
集合对象 set 是 string 类型(整数也会转换成string类型进行存储)的无序集合。注意集合和列表的区别: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因此不能通过索引来操作元素;集合中的元素不能有重复。‘
①、编码
集合对象的编码可以是 intset 或者 hashtable。
intset 编码的集合对象使用整数集合作为底层实现,集合对象包含的所有元素都被保存在整数集合中。
hashtable 编码的集合对象使用 字典作为底层实现,字典的每个键都是一个字符串对象,这里的每个字符串对象就是一个集合中的元素,而字典的值则全部设置为 null。
②、编码转换
当集合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使用 intset 编码:
1、集合对象中所有元素都是整数
2、集合对象所有元素数量不超过512
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使用 hashtable 编码。第二个条件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的 set-max-intset-entries 进行配置。
5有序集合
有序集合的编码可以是 ziplist 或者 skiplist。
ziplist 编码的有序集合对象使用压缩列表作为底层实现,每个集合元素使用两个紧挨在一起的压缩列表节点来保存,第一个节点保存元素的成员,第二个节点保存元素的分值。并且压缩列表内的集合元素按分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小的放置在靠近表头的位置,大的放置在靠近表尾的位置。
字典的键保存元素的值,字典的值则保存元素的分值;跳跃表节点的 object 属性保存元素的成员,跳跃表节点的 score 属性保存元素的分值。
这两种数据结构会通过指针来共享相同元素的成员和分值,所以不会产生重复成员和分值,造成内存的浪费。
说明:其实有序集合单独使用字典或跳跃表其中一种数据结构都可以实现,但是这里使用两种数据结构组合起来,原因是假如我们单独使用 字典,虽然能以 O(1) 的时间复杂度查找成员的分值,但是因为字典是以无序的方式来保存集合元素,所以每次进行范围操作的时候都要进行排序;假如我们单独使用跳跃表来实现,虽然能执行范围操作,但是查找操作有 O(1)的复杂度变为了O(logN)。因此Redis使用了两种数据结构来共同实现有序集合。
②、编码转换
当有序集合对象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对象使用 ziplist 编码:
1、保存的元素数量小于128;
2、保存的所有元素长度都小于64字节。
不能满足上面两个条件的使用 skiplist 编码。以上两个条件也可以通过Redis配置文件zset-max-ziplist-entries 选项和 zset-max-ziplist-value 进行修改。
Redis脚本
脚本的原子性
Redis 使用单个 Lua 解释器去运行所有脚本,并且, Redis 也保证脚本会以原子性(atomic)的方式执行: 当某个脚本正在运行的时候,不会有其他脚本或 Redis 命令被执行。 这和使用 MULTI / EXEC 包围的事务很类似。 在其他别的客户端看来,脚本的效果(effect)要么是不可见的(not visible),要么就是已完成的(already completed)。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执行一个运行缓慢的脚本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写一个跑得很快很顺溜的脚本并不难, 因为脚本的运行开销(overhead)非常少,但是当你不得不使用一些跑得比较慢的脚本时,请小心, 因为当这些蜗牛脚本在慢吞吞地运行的时候,其他客户端会因为服务器正忙而无法执行命令。
EVAL
命令在一个 Redis 实例上成功执行某个脚本之后,随后针对这个脚本的所有 EVALSHA 命令都会成功执行。
因此,当脚本运行的时间超过最大执行时间后,以下动作会被执行:
Redis 记录一个脚本正在超时运行
Redis 开始重新接受其他客户端的命令请求,但是只有 SCRIPT KILL 和
SHUTDOWN NOSAVE
两个命令会被处理,对于其他命令请求, Redis 服务器只是简单地返回 BUSY 错误。可以使用 SCRIPT KILL 命令将一个仅执行只读命令的脚本杀死,因为只读命令并不修改数据,因此杀死这个脚本并不破坏数据的完整性
如果脚本已经执行过写命令,那么唯一允许执行的操作就是
SHUTDOWN NOSAVE
,它通过停止服务器来阻止当前数据集写入磁盘
key的过期处理
Redis keys过期有两种方式:被动和主动方式。
当一些客户端尝试访问它时,key会被发现并主动的过期。
当然,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有些过期的keys,永远不会访问他们。 无论如何,这些keys应该过期,所以定时随机测试设置keys的过期时间。所有这些过期的keys将会从密钥空间删除。
具体就是Redis每秒10次做的事情:
测试随机的20个keys进行相关过期检测。
删除所有已经过期的keys。
如果有多于25%的keys过期,重复步奏1.
这是一个平凡的概率算法,基本上的假设是,我们的样本是这个密钥控件,并且我们不断重复过期检测,直到过期的keys的百分百低于25%,这意味着,在任何给定的时刻,最多会清除1/4的过期keys。
在复制AOF文件时如何处理过期
为了获得正确的行为而不牺牲一致性,当一个key过期,DEL
将会随着AOF文字一起合成到所有附加的slaves。在master实例中,这种方法是集中的,并且不存在一致性错误的机会。
然而,当slaves连接到master时,不会独立过期keys(会等到master执行DEL命令),他们任然会在数据集里面存在,所以当slave当选为master时淘汰keys会独立执行,然后成为master。
Redis大量写入数据
使用管道(pipelining)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cat data.txt | redis-cli --pipe
生成Redis协议
Redis主从
每次当 slave 和 master 之间的连接断开时, slave 会自动重连到 master 上,并且无论这期间 master 发生了什么, slave 都将尝试让自身成为 master 的精确副本。
当一个 master 实例和一个 slave 实例连接正常时, master 会发送一连串的命令流来保持对 slave 的更新,以便于将自身数据集的改变复制给 slave , :包括客户端的写入、key 的过期或被逐出等等。
当 master 和 slave 之间的连接断开之后,因为网络问题、或者是主从意识到连接超时, slave 重新连接上 master 并会尝试进行部分重同步:这意味着它会尝试只获取在断开连接期间内丢失的命令流。
当无法进行部分重同步时, slave 会请求进行全量重同步。这会涉及到一个更复杂的过程,例如 master 需要创建所有数据的快照,将之发送给 slave ,之后在数据集更改时持续发送命令流到 slave 。
从Redis 2.8开始,只有当至少有 N 个 slave 连接到 master 时,才有可能配置 Redis master 接受写查询。
全量复制
slave->master
1.slave给master发一个psync命令(加上一个自己的唯一id)
2.matser给slave发全量复制信息包含偏移量(runid,offset)(matser开启bgsave)
3.并且接下来的写命令放入缓冲区
4.slave存储master信息
5.master将rbd发给slave
6.master将buffer发给slave
7.slave flush(清空) old data
8.slave load rdb buffer
增量复制
通过psync以及offset仅发送增量部分
哨兵模式
监控(Monitoring): Sentinel 会不断地检查你的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是否运作正常。
提醒(Notification): 当被监控的某个 Redis 服务器出现问题时, Sentinel 可以通过 API 向管理员或者其他应用程序发送通知。
自动故障迁移(Automatic failover): 当一个主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时, Sentinel 会开始一次自动故障迁移操作, 它会将失效主服务器的其中一个从服务器升级为新的主服务器, 并让失效主服务器的其他从服务器改为复制新的主服务器; 当客户端试图连接失效的主服务器时, 集群也会向客户端返回新主服务器的地址, 使得集群可以使用新主服务器代替失效服务器
无论你设置要多少个 Sentinel 同意才能判断一个服务器失效, 一个 Sentinel 都需要获得系统中多数(majority) Sentinel 的支持, 才能发起一次自动故障迁移, 并预留一个给定的配置纪元 (configuration Epoch ,一个配置纪元就是一个新主服务器配置的版本号)。
Redis 复制如何处理 key 的过期
slave 不会让 key 过期,而是等待 master 让 key 过期。当一个 master 让一个 key 到期(或由于 LRU 算法将之驱逐)时,它会合成一个 DEL 命令并传输到所有的 slave。
在Lua脚本执行期间,不执行任何 key 过期操作。当一个Lua脚本运行时,从概念上讲,master 中的时间是被冻结的,这样脚本运行的时候,一个给定的键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这可以防止 key 在脚本中间过期,保证将相同的脚本发送到 slave ,从而在二者的数据集中产生相同的效果。
但是,由于这是 master 驱动的 key 过期行为,master 无法及时提供 DEL 命令,所以有时候 slave 的内存中仍然可能存在在逻辑上已经过期的 key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slave 使用它的逻辑时钟以报告只有在不违反数据集的一致性的读取操作(从主机的新命令到达)中才存在 key。用这种方法,slave 避免报告逻辑过期的 key 仍然存在。在实际应用中,使用 slave 程序进行缩放的 HTML 碎片缓存,将避免返回已经比期望的时间更早的数据项。
主观下线、客观下线
一个实例在故障转移后被提升为 master 时,它仍然能够与旧 master 的 slaves 进行部分重同步。为此,slave 会记住旧 master 的旧 replication ID 和复制偏移量,因此即使询问旧的 replication ID,其也可以将部分复制缓冲提供给连接的 slave 。
如果服务器在给定的毫秒数之内, 没有返回 Sentinel 发送的 PING 命令的回复, 或者返回一个错误, 那么 Sentinel 将这个服务器标记为主观下线(subjectively down,简称 SDOWN )。
不过只有一个 Sentinel 将服务器标记为主观下线并不一定会引起服务器的自动故障迁移: 只有在足够数量的 Sentinel 都将一个服务器标记为主观下线之后, 服务器才会被标记为客观下线(objectively down, 简称 ODOWN ), 这时自动故障迁移才会执行。
将服务器标记为客观下线所需的 Sentinel 数量由对主服务器的配置决定。
主观下线(Subjectively Down, 简称 SDOWN)指的是单个 Sentinel 实例对服务器做出的下线判断。
客观下线(Objectively Down, 简称 ODOWN)指的是多个 Sentinel 实例在对同一个服务器做出 SDOWN 判断, 并且通过 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 命令互相交流之后, 得出的服务器下线判断。 (一个 Sentinel 可以通过向另一个 Sentinel 发送 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 命令来询问对方是否认为给定的服务器已下线。)
每个 Sentinel 以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向它所知的主服务器、从服务器以及其他 Sentinel 实例发送一个 PING 命令。
如果一个实例(instance)距离最后一次有效回复 PING 命令的时间超过 down-after-milliseconds 选项所指定的值, 那么这个实例会被 Sentinel 标记为主观下线。 一个有效回复可以是: +PONG 、 -LOADING 或者 -MASTERDOWN 。
如果一个主服务器被标记为主观下线, 那么正在监视这个主服务器的所有 Sentinel 要以每秒一次的频率确认主服务器的确进入了主观下线状态。
如果一个主服务器被标记为主观下线, 并且有足够数量的 Sentinel (至少要达到配置文件指定的数量)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意这一判断, 那么这个主服务器被标记为客观下线。
在一般情况下, 每个 Sentinel 会以每 10 秒一次的频率向它已知的所有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发送 INFO 命令。 当一个主服务器被 Sentinel 标记为客观下线时, Sentinel 向下线主服务器的所有从服务器发送 INFO 命令的频率会从 10 秒一次改为每秒一次。
当没有足够数量的 Sentinel 同意主服务器已经下线, 主服务器的客观下线状态就会被移除。 当主服务器重新向 Sentinel 的 PING 命令返回有效回复时, 主服务器的主观下线状态就会被移除。
Sentinel 可以通过发布与订阅功能来自动发现正在监视相同主服务器的其他 Sentinel , 这一功能是通过向频道 sentinel:hello 发送信息来实现的。
故障转移
一次故障转移操作由以下步骤组成:
发现主服务器已经进入客观下线状态。
对我们的当前纪元进行自增(详情请参考 Raft leader election ), 并尝试在这个纪元中当选。
如果当选失败, 那么在设定的故障迁移超时时间的两倍之后, 重新尝试当选。 如果当选成功, 那么执行以下步骤。
选出一个从服务器,并将它升级为主服务器。
向被选中的从服务器发送
SLAVEOF NO ONE
命令,让它转变为主服务器。通过发布与订阅功能, 将更新后的配置传播给所有其他 Sentinel , 其他 Sentinel 对它们自己的配置进行更新。
向已下线主服务器的从服务器发送 SLAVEOF 命令, 让它们去复制新的主服务器。
当所有从服务器都已经开始复制新的主服务器时, 领头 Sentinel 终止这次故障迁移操作。
每当一个 Redis 实例被重新配置(reconfigured) —— 无论是被设置成主服务器、从服务器、又或者被设置成其他主服务器的从服务器 —— Sentinel 都会向被重新配置的实例发送一个 CONFIG REWRITE 命令, 从而确保这些配置会持久化在硬盘里。
Sentinel 使用以下规则来选择新的主服务器:
在失效主服务器属下的从服务器当中, 那些被标记为主观下线、已断线、或者最后一次回复 PING 命令的时间大于五秒钟的从服务器都会被淘汰。
在失效主服务器属下的从服务器当中, 那些与失效主服务器连接断开的时长超过 down-after 选项指定的时长十倍的从服务器都会被淘汰。
在经历了以上两轮淘汰之后剩下来的从服务器中, 我们选出复制偏移量(replication offset)最大的那个从服务器作为新的主服务器; 如果复制偏移量不可用, 或者从服务器的复制偏移量相同, 那么带有最小运行 ID 的那个从服务器成为新的主服务器
Cluster
在1000个节点的时候仍能表现得很好并且可扩展性(scalability)是线性的。
没有合并操作,这样在 Redis 的数据模型中最典型的大数据值中也能有很好的表现。
写入安全(Write safety):那些与大多数节点相连的客户端所做的写入操作,系统尝试全部都保存下来。不过公认的,还是会有小部分(small windows?)写入会丢失。
可用性(Availability):在绝大多数的主节点(master node)是可达的,并且对于每一个不可达的主节点都至少有一个它的从节点(slave)可达的情况下,Redis 集群仍能进行分区(partitions)操作。
Redis 集群实现了所有在非分布式 Redis 版本中出现的处理单一键值(key)的命令。那些使用多个键值的复杂操作, 比如 set 里的并集(unions)和交集(intersections)操作,就没有实现。通常来说,那些处理命令的节点获取不到键值的所有操作都不会被实现。 在将来,用户或许可以通过使用 MIGRATE COPY 命令,在集群上用 计算节点(Computation Nodes) 来执行多键值的只读操作, 但 Redis 集群本身不会执行复杂的多键值操作来把键值在节点间移来移去。 Redis 集群不像单机版本的 Redis 那样支持多个数据库,集群只有数据库 0,而且也不支持 SELECT 命令。
所有的集群节点都通过TCP连接(TCP bus?)和一个二进制协议(集群连接,cluster bus)建立通信。 每一个节点都通过集群连接(cluster bus)与集群上的其余每个节点连接起来。节点们使用一个 gossip 协议来传播集群的信息,这样可以:发现新的节点、 发送ping包(用来确保所有节点都在正常工作中)、在特定情况发生时发送集群消息。集群连接也用于在集群中发布或订阅消息。
redis Cluster丢失写入操作:
写入操作未传达给从结点,主节点故障了,从节点当选为新的主节点
分区使得一个主节点不可达,在当前分区会将从节点提升为主节点,这时在另一个分区内对原主节点的写入就会丢失。(不适合存在大量网络分区的部署)
结点通信
Redis 集群是一个网状结构,每个节点都通过 TCP 连接跟其他每个节点连接。
在一个有 N 个节点的集群中,每个节点都有 N-1 个流出的 TCP 连接,和 N-1 个流入的连接。 这些 TCP 连接会永久保持,并不是按需创建的。
当一个节点使用 MEET 消息介绍自己。一个 meet 消息跟一个 PING 消息完全一样,但它会强制让接收者接受发送者为集群中的一部分。 只有在系统管理员使用以下命令要求的时候,节点才会发送 MEET 消息给其他节点:
一个已被信任的节点能通过传播gossip消息让另一个节点被注册为集群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 A 知道 B,B 知道 C,那么 B 会向 A 发送 C 的gossip消息。A 收到后就会把 C 当作是网络中的一部分,并且尝试连接 C。 这意味着,只要我们往任何连接图中加入节点,它们最终会自动形成一个完全连接图。从根本上来说,这表示集群能自动发现其他节点,但前提是有一个由系统管理员强制创建的信任关系。 这个机制能防止不同的 Redis 集群因为 IP 地址变更或者其他网络事件而意外混合起来,从而使集群更具健壮性。 当节点的网络连接断掉时,它会积极尝试连接所有其他已知节点。
结点的增加删除
Redis 集群支持在集群运行过程中添加或移除节点。实际上,添加或移除节点都被抽象为同一个操作,那就是把哈希槽从一个节点移到另一个节点。
向集群添加一个新节点,就是把一个空节点加入到集群中并把某些哈希槽从已存在的节点移到新节点上。
从集群中移除一个节点,就是把该节点上的哈希槽移到其他已存在的节点上。
所以实现这个的核心是能把哈希槽移来移去。从实际角度看,哈希槽就只是一堆键,所以 Redis 集群在重组碎片(reshard)时做的就是把键从一个节点移到另一个节点
失效检测
当一个节点在超过 NODE_TIMEOUT 时间后仍无法访问某个节点,那么它会用 PFAIL 来标识这个不可达的节点。无论节点类型是什么,主节点和从节点都能标识其他的节点为 PFAIL。
当下面的条件满足的时候,会使用这个机制来让 PFAIL 状态升级为 FAIL 状态:
某个节点,我们称为节点 A,标记另一个节点 B 为 PFAIL。
节点 A 通过 gossip 字段收集到集群中大部分主节点标识的节点 B 的状态信息。
大部分主节点标记节点 B 为 PFAIL 状态,或者在 NODE_TIMEOUT * FAIL_REPORT_VALIDITY_MULT 这个时间内是处于 PFAIL 状态。
如果以上所有条件都满足了,那么节点 A 会:
标记节点 B 为 FAIL。
向所有可达节点发送一个 FAIL 消息。
FAIL 消息会强制每个接收到这消息的节点把节点 B 标记为 FAIL 状态。
注意,FAIL 标识基本都是单向的,也就是说,一个节点能从 PFAIL 状态升级到 FAIL 状态,但要清除 FAIL 标识只有以下两种可能方法:
节点已经恢复可达的,并且它是一个从节点。在这种情况下,FAIL 标识可以清除掉,因为从节点并没有被故障转移。
节点已经恢复可达的,而且它是一个主节点,但经过了很长时间(N * NODE_TIMEOUT)后也没有检测到任何从节点被提升了。
第 1 种情况: 如果大多数节点都标记了某个节点为 FAIL,由于链条反应,这个主节点最终会被标记为 FAIL。
第 2 种情况: 当只有小部分的主节点标记某个节点为 FAIL 的时候,从节点的提升并不会发生(它是使用一个更正式的算法来保证每个节点最终都会知道节点的提升。),并且每个节点都会根据上面的清除规则(在经过了一段时间 > N * NODE_TIMEOUT 后仍没有从节点提升操作)来清除 FAIL 状态。
本质上来说,FAIL 标识只是用来触发从节点提升(slave promotion)算法的安全部分。理论上一个从节点会在它的主节点不可达的时候独立起作用并且启动从节点提升程序,然后等待主节点来拒绝认可该提升(如果主节点对大部分节点恢复连接)。
Cluster epoch
本质上说,epoch 是一个集群里的逻辑时钟,并决定一个给定的消息赢了另一个带着更小 epoch 的消息。(类似于raft算法的term)
当节点接收到来自其他节点的 ping 包或 pong 包的时候,如果发送者的 epoch(集群连接消息头部的一部分)大于该节点的 epoch,那么更新发送者的 epoch 为 currentEpoch。
由于这个语义,最终所有节点都会支持集群中较大的 epoch。
Configuration epoch
从节点由于故障转移事件被提升为主节点时,为了取代它那失效的主节点,会把 configEpoch 设置为它赢得选举的时候的 configEpoch 值。
configEpoch 用于在不同节点提出不同的配置信息的时候(这种情况或许会在分区之后发生)解决冲突,这将在下一节解释。
从节点也会在 ping 包和 pong 包中向别人宣传它的 configEpoch 域,不过从节点的这个域表示的是上一次跟它的主节点交换数据的时候主节点的 configEpoch 值。这能让其他个体检测出从节点的配置信息是不是需要更新了(主节点不会给一个配置信息过时的从节点投票)。
每次由于一些已知节点的值比自己的值大而更新 configEpoch 值,它都会永久性地存储在 nodes.conf 文件中。
当一个节点重启,它的 configEpoch 值被设为所有已知节点中最大的那个 configEpoch 值。
从节点的选举和提升
从节点的选举和提升都是由从节点处理的,主节点会投票要提升哪个从节点。一个从节点的选举是在主节点被至少一个具有成为主节点必备条件的从节点标记为 FAIL 的状态的时候发生的。
该从节点的主节点处于 FAIL 状态。
这个主节点负责的哈希槽数目不为零。
从节点和主节点之间的重复连接(replication link)断线不超过一段给定的时间,这是为了确保从节点的数据是可靠的。
一个从节点想要被推选出来,那么第一步应该是提高它的 currentEpoch 计数,并且向主节点们请求投票。
从节点通过广播一个 FAILOVER_AUTH_REQUEST 数据包给集群里的每个主节点来请求选票。然后等待回复(最多等 NODE_TIMEOUT 这么长时间)。一旦一个主节点给这个从节点投票,会回复一个 FAILOVER_AUTH_ACK,并且在 NODE_TIMEOUT * 2 这段时间内不能再给同个主节点的其他从节点投票。在这段时间内它完全不能回复其他授权请求。
从节点会忽视所有带有的时期(epoch)参数比 currentEpoch 小的回应(ACKs),这样能避免把之前的投票的算为当前的合理投票。
一旦某个从节点收到了大多数主节点的回应,那么它就赢得了选举。否则,如果无法在 NODE_TIMEOUT 时间内访问到大多数主节点,那么当前选举会被中断并在 NODE_TIMEOUT * 4 这段时间后由另一个从节点尝试发起选举。
主节点恢复从结点的投票
主节点接收到来自于从节点、要求以 FAILOVER_AUTH_REQUEST 请求的形式投票的请求。 要授予一个投票,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
- 在一个给定的时段(epoch)里,一个主节点只能投一次票,并且拒绝给以前时段投票:每个主节点都有一个 lastVoteEpoch 域,一旦认证请求数据包(auth request packet)里的 currentEpoch 小于 lastVoteEpoch,那么主节点就会拒绝再次投票。当一个主节点积极响应一个投票请求,那么 lastVoteEpoch 会相应地进行更新。
- 一个主节点投票给某个从节点当且仅当该从节点的主节点被标记为 FAIL。
3) 如果认证请求里的 currentEpoch 小于主节点里的 currentEpoch 的话,那么该请求会被忽视掉。因此,主节点的回应总是带着和认证请求一致的 currentEpoch。如果同一个从节点在增加 currentEpoch 后再次请求投票,那么保证一个来自于主节点的、旧的延迟回复不会被新一轮选举接受。
- 主节点不会用任何方式来尝试选出最好的从节点,只要从节点的主节点处于 FAIL 状态并且投票主节点在这一轮中还没投票,主节点就能进行积极投票。
- 若一个主节点拒绝为给定从节点投票,它不会给任何负面的回应,只是单纯忽略掉这个投票请求。
哈希槽的传播规则
规则 1:如果一个哈希槽是没有赋值的,然后有个已知节点认领它,那么我就会修改我的哈希槽表,把这个哈希槽和这个节点关联起来。
当一个新集群被创建的时候,只需要手动给哈希槽赋值上(通常是通过 redis-trib 命令行工具使用 CLUSTER 命令来实现)负责它的主节点,然后这些信息就会迅速在集群中传播开来。
规则 2:如果一个哈希槽已经被赋值了,有个节点它的 configEpoch 比哈希槽当前拥有者的值更大,并且该节点宣称正在负责该哈希槽,那么我们会把这个哈希槽重新绑定到这个新节点上。
因为有这第二个规则,所以集群中的所有节点最终都会同意哈希槽的拥有者是所有声称拥有它的节点中 configEpoch 值最大的那个。(你大你有理)
Redis缓存问题
提高性能,保护数据库
缓存击穿
缓存击穿是指缓存中没有但数据库中有的数据(一般时缓存到期),这时由于并发用户特别多,同时读缓存没有读到数据,又同时去数据库读取数据,引起的数据库过大压力。(缓存没有,数据库有)
加锁(单机锁,分布式锁)
缓存穿透
使用不存在的key进行大量的高并发查询,导致缓存无法命中,每次请求都要穿透到后端数据库进行查询,数据库压力过大。(缓存没有,数据库也没有)
缓存空对象
布隆过滤器
缓存雪崩
服务器重启,大量缓存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失效
搭建高可用集群
对不同数据使用不同的过期时间,对相同数据,不同请求设置不同过期时间。
缓存与数据库数据一致性
1.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一个挂了另一个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 A,B两个更新数据库,缓存,结果为A后更新了数据库,B后更新了缓存,(不一致)
- 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A-1.先删除缓存,在A更新数据库之前,B查询缓存发现为空,B将查询数据库,并将数据加入缓存,A再更新数据库,此时数据又不一致了。
解决方案1:延时双删:先删除缓存,去更新数据库,延时一段时间,再去删除缓存
解决方案2:串行化,使用一个队列来串行化操作
Redis为什么这么快
1、完全基于内存,绝大部分请求是纯粹的内存操作,非常快速。数据存在内存中,类似于HashMap,HashMap的优势就是查找和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
2、数据结构简单,对数据操作也简单,Redis中的数据结构是专门进行设计的;
3、采用单线程,避免了不必要的上下文切换和竞争条件,也不存在多进程或者多线程导致的切换而消耗 CPU,不用去考虑各种锁的问题,不存在加锁释放锁操作,没有因为可能出现死锁而导致的性能消耗;
4、使用多路I/O复用模型,非阻塞IO;
多路I/O复用
多路I/O复用模型是利用 select、poll、epoll 可以同时监察多个流的 I/O 事件的能力,在空闲的时候,会把当前线程阻塞掉,当有一个或多个流有 I/O 事件时,就从阻塞态中唤醒,于是程序就会轮询一遍所有的流(epoll 是只轮询那些真正发出了事件的流),并且只依次顺序的处理就绪的流,这种做法就避免了大量的无用操作。
这里“多路”指的是多个网络连接,“复用”指的是复用同一个线程。采用多路 I/O 复用技术可以让单个线程高效的处理多个连接请求(尽量减少网络 IO 的时间消耗),且 Redis 在内存中操作数据的速度非常快,也就是说内存内的操作不会成为影响Redis性能的瓶颈,主要由以上几点造就了 Redis 具有很高的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