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一岁一新。习惯了在岁末总结,岁首规划,回首走过的2020年,留在那里的是一张张计划,一次次自我要求。看着一个个已经完成的计划,内心多了一份充实,更多了一份对自己的期待。
记得加入班级群的第一天,我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是一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老师,说不如做,精细事干便是最好的自我介绍。也许在家长看来,这样的介绍如过眼云烟。但是对我来说,这便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请家长共同监督。有时,我觉得把自己推在大众的视野之下,自己反而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了。
后来,我给自己制定了几项计划: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表扬早读优秀的同学,作业进步的同学,课堂专注的同学,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力。通过积分兑换小奖品的措施,唤起每位同学对优秀的渴望和自信。制定计划很容易,但是执行就需要坚持。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任何事情止于计划就成了一纸空文。于是国庆假期,我打印了班级学生的名单,购买了小印章,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正式上岗的第一天这项计划如期进行了,至今没有间断过。一学期的坚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比如班级的早读越来越好,领读的同学早早来到教室,巡视并提醒同学们开始早读,其他同学交完作业后便自觉捧起书本,坐姿端正、声音洪亮地读起来,人人都想获得早读之星,人人争取榜上有名。每天早读结束后,我把同学们早读的照片发到家长群里,连家长都开始重视早读了,在家鼓励孩子,纠正孩子的早读问题,无形中成了这项计划的另一群推动者。每次想到这些,内心就汹涌着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忽然发现,坚持做好一件事也没那么难。
第二项计划是走近学生,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快速地了解学生,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交流。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和每周的小目标,一周与每位同学至少交流一次,每天可以与10位同学谈谈心。一般我会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和课间,走到孩子们的身边,和他们聊一聊,听一听,慢慢地,孩子们开始主动与我交谈,谈生活,谈学习,谈爱看的书,谈自己的好朋友。利用这样的机会,我也把想告诉他们的话说出来。通过每日的交流,我发现有很多好处,比如问题可以及时处理,习惯可以得到不断强化。每天忙于备课、教学、批改作业、处理其他的事情我们已经很忙了,看似再也不能挤出时间了,但是就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倾听,拉近了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第三项计划,不断地引导家长一起培养孩子。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曾经说过,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更要团结家长,让家长始终与老师站在一起,共同培养孩子。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家长各有各自的工作要忙,而且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要求别人之前首先要做好自己,要求家长如何做,首先要让家长看到老师做了些什么,在某种程度上,老师要学会在家长面前推销自己。班主任张诗文老师经常会在我与孩子们交流的时候,上课的时候拍照记录下来,发在家长群里,让家长看到了老师默默地付出。我也会每天在群里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分享孩子们的日常点滴,给家长一些教育上的温馨提示,在家长寻求帮助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可操作的建议,他们看到老师每天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工作,久而久之,有的家长也改变了:以前不重视与孩子交流的现在也敞开心扉交流了;以前对孩子不太自信的家长,开始对孩子充满了期待……家长和学生有时很相像,他们会默默观察老师怎么做,然后去模仿,这也就警示着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执行力,以此慢慢地影响家长。
有两种人永远落后于别人:一种是只做被要求的工作,另一种是做不好被要求的工作。在《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中罗文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袋子里,划着一艘小船,用了三个星期,徒步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最终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而他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我怎样才能找到他?”人们只知道罗文无所不能,却不知道他在背后所做的一切。
希望多年后再回忆,我仍能初心不改,严格待己,热爱我所热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