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
昨晚,我有些辗转难眠。思绪拨回到刚刚孩子晚自习结束接到她的那一刻。
她有些沮丧,看见我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妈妈,今天晚自习发生了一件好大的事!”我们是转学到这家私立学校的,他们这个班也是所谓的“转学班”,在这里已经上了一年多了,都非常认可校风的醇正和班级孩子的良好品质。“是吗?”我心不在焉的回答了一句,惦记着等孩子期间有同学妈妈议论着英语分班的事儿。
“妈妈,我今天过得特别不好,我哭了,整个晚自习都昏昏沉沉。”“啊?”我的思路一下子被拉了回来。“你知道我有一只蓝色的XX钢笔,是XX学校(转学前学校)就一直用着的,班里还有一个同学和我的一模一样。今天晚上,那个同学说他的笔一年前掉了,看到我也有这样一只,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硬说我偷了他的。”她的逻辑很清晰,我没有打断她。“我很生气,就哭了。”
她停顿了下来,整理着思绪。我一下子紧张起来,在这个似懂非懂的年纪就被贴上这张标签,还是这么恶劣的标签,我都心痛了。她接着说:“我哭了一阵,也觉得没有用。他们没根没据,凭什么就诬陷我?我告诉他们我没偷,他们却还是诋毁我。”她又停顿了下来。
“那你最后怎么处理的?”我忍不住了,向她提出了问题。她有些激动,声音变得有些高亢:“我就告诉他们,这笔是我的,如果你们要胡扯,我平时不说话,不代表我懦弱好欺负,现在就当着大家把这支笔给折断,来证明我的清白。”“你真的折断了?”我有些钦佩孩子的勇气。“是的!”她咽了一口口水,“我觉得我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听得我血往上涌,因为我是一个很直接的人。“你做的很对!走,妈妈重新给你买一只一模一样的,明天就摔倒他们面前!”我带着她赶在文具店下班前买了一只同种品牌一模一样的钢笔。
回家后,她有些疑惑:“妈妈,你是不是这样做的太狠了?”
这个晚上我失眠了。不是因为这支钢笔被无情的对待,而是处理这件事的方式让我重新陷入思考。孩子正值思考萌芽的时间,而我受成长环境以及性格影响给了她处理的办法,但这个方法是对的吗?或许孩子们就是因为还不懂,所以才会误看了这件事,她的同学们看见了同样的东西,第一反应就是被别人拿了,而她也是刚刚有了“尊严”的定义,所以把性质拔高了,而我站在成人的角度更加加重了事情的严重性。
可能我真的错了。
今天一大早我叫醒了她。我向她承认:“妈妈昨天给你了不对的暗示。我们一直都知道你们班上的同学都很友善,我相信其实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自己能够处理好这件事,不需要妈妈给你出谋划策,妈妈也只能代表自己给出方法,但不见得正确,还是需要你自己思考,不要局限在妈妈的世界里。”“是的,我觉得你昨晚说的太过了,今天睡了一觉,我都觉得没有什么了,可能他们也是这样的。其实昨天这件事请发生时,我如果能再冷静些,不理他们,今天再去给他们解释,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呢。”她边穿衣服边回答,“而且昨天他们没说偷,只说我拿了。后来我哭了,他们也怀疑是不是这支笔不是我拿的。“
“中日战争时,有好多中国人放弃了生命去捍卫祖国的尊严,这应不应该呢?“下了楼,在上学路上,她冷不丁的冒出这个问题,看来她还在思索。“那是肯定需要捍卫啊,在国家尊严面前,个人荣辱乃至于生命都变得渺小。你必须记住,人活着就为了尊严,而有了国家才有了小家,有了国家的名字才有了我们自己的名字。“虽然听上去似乎太过于正统,但她努力的点点头。“但尊严也要用对地方,不要什么事都与它挂上钩。“我笑笑,拍拍她的肩膀。
看来真如我后面思考的,孩子在冲动的时候不见得能还原当时的每个细节,而作为父母,如果仅仅是站在自己孩子不受欺负的角度,可能会引导孩子做出更不理智的行为,幸亏自己刹住了。我有些庆幸。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给予了他们言传身教,除了向上走的动力,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不断完善自我。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应该给予她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让她形成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