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一共经历了十六年的“寒窗苦读”,原以为工作后彻底解放再也不用苦逼地学习了,然而步入社会处处碰壁后才意识到学习刚刚开始。看着年薪几十万的岗位招聘要求,才发现自己实在差太多了!知识真像大海的水一样多,真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别等了,学历不等于能力!
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学习经历,学了很多很多,但大多知识只是为了考试,工作两年后我几乎忘记了所有的概念、公式,原因很简单:那些知识工作生活中压根用不到。为了更好地工作我们又得学习课本上未曾教我们的技能。
我有个985大学毕业的亲戚,四年前他就完成了学业,家人都把他视为一宝——几十人的大家族只有他是大学生。家人不想让他去名营企业(家乡的民营企业都为厂矿),就想着通过关系再花点钱把他送进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很好的门路,就业问题一耽搁就是三四年……
我有不少同学毕业后回了老家,因为自己是光宗耀祖的大学生,小事不肯做大事又做不了,最后只能呆在家里啃老。
国人对中国应试教育的批判已经有好几十年,我想说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可以当饭吃。今天就来浅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论。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是做新媒体运营的,写文案是一项必备基础技能。信息爆炸的年代,人大脑的海马体凸起就像秘书一样将你想看到的信息筛选后交给大脑来处理,那么海马体凸起对哪些信息感兴趣呢?这个答案就是文案的切入点。
通过查阅相关知识,得知海马体对以下四类信息特别敏感:
1.个人的长期爱好:美食,性,电影,综艺节目等等。
2.和自身利益相关的:居住的地方,财产,房价…
3.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有关:工作,正在阅读的书籍……
4.周围人所关注的事情:比如热点新闻。
文案围绕以上四点展开还是不够的,对这四个方向内容进行不合理化,以起到吸引注意力引起阅读冲动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痛骂的标题党。只有经过这样操作一个文案才可能被更多人阅读。
上帝不会以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任何一件事情。一枚硬币从高空落地后的正反面也是可以测算,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将它视为随机事件。然而工作和生活并不是抛硬币,要求我们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求我们多探寻问题的本质,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
小学生几乎学习了所有的能力
从小学开始老师教育我们要举一反三,之前提到的海马体凸起知识除了应用在写文案,还能用在哪方面呢?
社交活动中同样可以应用这个知识,想结实一个陌生人,需要主动去打招呼外,还需要深入沟通,这对于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要比登天还难。其实根据海马体凸起的知识,我们只要大胆地聊他的兴趣,职业,家乡,所属行业的见闻…这样就可以打破僵局,让对方有交流的冲动。
开玩笑同样可以用到,对朋友们关注的领域给予极大极小的评判,这样吸引注意力同时又很好的造成了反差,引来哈哈大笑。比如,地铁很挤,开玩笑说我有三根肋骨被挤段了。
其实很多能力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只不过我们不太懂,没有将其应用在生活工作之中,久而久之丧失了能力。
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全新的认知改变固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认知的改变是促进思维转变的前提,而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是思维的表现渠道之一。
学以致用讲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要用起来,课本上的定理和函数可以用在作业和考试中,所以在校期间那些知识我们牢牢记得。然而毕业后工作内容一般不会像校园的考题,这时候大多数人就一脸懵逼,不知该如何下手!更有人自我封闭,会认为工作就是他经历的那样,自以为是,停止了自我认知的升级。
很多机械式的工作,比如搬砖只要你付出体力和时间就可以做,如果仅仅针对搬砖本身而言是不需要再提高认知,只需要力量足够就可以做好。但事实上越是简单的工作可替代性越强,而不能标准化量化的工作是未来的主流。
不能标准化的工作意味着提升空间巨大,就像同一行的销售人员,普通销售的年薪可能不及精英销售月薪的纳税额。不要说人家人脉好,除了业务能力差距外人脉经营也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对一个人的思想,兴趣爱好,情商有着极高的要求。
学习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践行知识,不断的迭代思维和改进行为才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无脑成功学可能会教育你坚持重复做一件事,但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一直重复做一件事来麻痹自己 ,以结果为导向改进做事方法,提升效率才是通往卓越的关键。
学习了十几年,终于明白学习能力才是我所欠缺的。其次就是学自己需要的知识,而非漫无目的!
最后一句,听了那么多道理,不去做,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