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习笔记和思考,还是直奔主题说事情。首先是定义关键概念。搭便车困境:个人从组织成果中获利,却不付出相应成本或贡献,从而影响组织整体效率。
一位医生朋友所在的医院,对某部门团队奖金分配方案进行了一定改造:
原先是8人医生团队。
团队月奖金=8人业务量*a,其中系数a由医院综合实际情况决定,一般0.1<a<0.4。
每人月奖金=(b+c)*(团队月奖金*0.5),其中系数b由工作年限等静态指标决定,系数c为「个人/团队业务量」,0<b<1,0<c<1。
在这种分配体系下,有一部分老员工虽然业务量和新员工差不多,甚至有时候比新员工要低,但仗着自己的系数b比较高,最终奖金比新员工多很多。这算是一次搭便车现象,因为总体奖金是由每个人的业务量来决定的,而最终出现了业务量低的员工拿到了更多奖金的现象。老员工觉得,偶尔不用那么累也能拿还不错的奖金;新员工心里觉得有失公正,凭什么我干得多,拿得少。
看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关键在于系数b和c之间的均衡(系数a是由医院层面决定,暂不考虑)。事实上,团队也对b和c进行了多次调整,但最终效果似乎一般,搭便车等现象并没有有效改善。但是最近的一次改动,我觉得很妙,尤其结合今天的课程来看,觉得更妙——将八人团队,通过抓阄的方式,分成了四个两人团队,每一个团队有一老一新两名员工。
于是,2人团队月奖金=2人业务量*a,其中系数a由医院综合实际情况决定,一般0.1<a<0.4。
每人月奖金=(b+c)*(2人团队月奖金*0.5),其中系数b由工作年限等静态指标决定,系数c为「个人/团队业务量」,0<b<1,0<c<1。
如此一来,系数b和c,就不再是那么重要了,反而是两个人的整体业务量是最重要的。
所以,可以看到,人越多,搭便车困境越严重。在两个人的团队中,个人贡献率有1/2,十个人的团队中,个人贡献率只有1/10。一方面,因集体行动而获得的荣誉感自豪感会降低;另一方面,互相监督难度增加,万一有人没做贡献,搭了便车,也不容易察觉。
所以,目前主流观点建议从业绩评估的角度来控制搭便车行为。核心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小评估范围,尽可能建立起一个团队成员个人努力、业绩和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