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看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他在第一章“节俭”中提倡一种非常简朴的生活方式,并在后面不断地用一些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上的追求远远超越了自身的需要,一旦满足了基本的物质层面上的需求,我们应该去探寻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梭罗的这种理念,我想跟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通俗点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越有越有钱,能够过上土豪的生活。当我们听到一个土豪说,唉,其实即使有很多钱,也不会快乐到哪里去。我们心里面会酸溜溜地想,那你把钱给我好了,我也想不“快乐”。
对我自己来说,我目前是不可能学梭罗这般,找个湖泊,建个小木屋,读书写字,然后面朝山湖,鸟语花香。但是我在想,我们最大程度上,可以从《瓦尔登湖》里面汲取到哪些养分呢?
既然我们无论渴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都好,其目的无非是希望自己幸福,那么,我们就从幸福谈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幸福=效用/欲望)。
公式中的“效用”在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也可以说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就是效用。所以说,效用与主观感受有很大的关系,就好比同样的一片面包,每个人吃起来是不同的感受。
而欲望就是想要达到的目标。从个人角度来看,无非就是过上高大上的生活,每一天都幸福愉快。
所以幸福的程度,就是你的现实生活状态和心里期望值的比较,效用和欲望两者落差越大,幸福感越差。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想幸福非常简单,降低欲望就可以了,因为你的目前的生活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巨大的改善。而欲望降低了,对生活的体验会更好,效用也得到提高。分子变大,分母变小,幸福感噌的一声就上去了。
可是这样听起来有点阿Q精神。不用着急,我们从反面来看一下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升高我们的欲望,我们要有梦想对吧,万一实现了呢?我们梦想着超越马云,超越比尔·盖茨。
然后,我们再从梦想回到现实 ,在我们如今这个社会里面,物质级别是非常明显的,试着从比尔·盖茨、马云等等,按照财富多少一路数到自己,看看差距有多大。数完之后,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黯然神伤。
当我们的欲望膨胀到想成为世界首富或者有一个别样的光环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什么?
首先,欲望也好,梦想也罢,能不能“心想事成”谁也不知道。我并不否认每一个人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没准听众里面有一个人终有一天成为世界首富呢,但是,通俗意义上的成功,不仅仅与一个人的能力有关系,还跟非常多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是说,成功不成功,是不可控的。梦想是要有,但是大部分都不会实现。
其次,梦想有多大,心脏要多强。我并非否认一个人应该拥有远大的梦想,但是前提是,你要有一个颗更加强大的心脏去支撑着你,不然你不会幸福。
最后,适可而止。我想说财富上的差距跟幸福感的差距并非是正相关的关系。一个公认的理论是, 当物质水平达到一个阀值之后,物质的提升便不能再带来幸福感。这个阀值因人而异。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处于一种幸福的状态,应该综合评价自己的状况,将欲望控制在一定程度之下。但是,控制欲望,不代表压抑我们的对梦想的追求。如果你心怀一个梦想,你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承受得起梦想的重量;在此同时,你也是处于幸福的状态下。
上面提到了当物质水平达到一个阀值之后,物质的提升便不能再带来幸福感。大多人会觉得自己的物质水平,远低于这个阀值,这个是他们说自己不幸福的最好理由。但是,这真的是很好的理由说自己不幸福吗?
我们来看一个物质高级别与低级别的人过的生活是否有很大的区别。马克·扎克伯格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后,依然住着租来的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地板上放着的一个床垫、两个椅子、一张桌子就是全部家具。他的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麦片。通常会有人反驳说,他可以坐飞机去全世界游玩之类的,他有这样轻松的机会当然是真的,但是那些坐拥那么多财富的人,每天依然为工作、事业忙碌着,但是不能说他们不快乐,他们本身已经把这类工作、事业当成了一种乐趣。
这对我们这些认为自己物质水平远低于阀值的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每天真正需要的,特别是满足生存需求的东西,是非常少的。我们很难做到像梭罗那样离群索居过着一种简单的生活,但是我们完全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满足于现有条件下的状态,享受生活,利用一些时间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要把所有的时间用于“生存”,也留一点给这美好的生活。
点击这里进入绿豆老师简书主页,看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