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BIBF都会去走一圈,一是因为离家近,从宇宙次中心大望京国到新国展只需不到30分钟,二是可以从书展上了解很多行业里的信息,会会外地来的朋友。因为今年的上海书展和北京书展时间上隔得很近,就不免要把两地的书展做比较。有人说你看上海的书展办得多成功,再看看BIBF人一年比一年少,我觉得这里面因素颇多,需要从各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BIBF主要是面向业内人士,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主要职能的一个大型展会,主要是国内外的出版机构来洽谈版权贸易的。举办这样一个展会肯定不是赢利的,所以这里面政治层面上的意义要大于文化经济层面上的意义,因此每年BIBF都会有大领导来视察参观。因为现在网络时代下,资讯都十分便捷,大量的版权贸易都在平时进行,所以BIBF对于国际出版商的意义便不那么重要了,再加上离法兰克福书展的时间比较接近,所以人气日益下降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反观上海书展,是面向大众的展销会,是给上海市民提供的一个“图书大集”。上海书展是卖门票的,无论是前来书展的市民还是参展的出版机构,都是希望能够获利的,有买有卖,这出戏才够好看。尽管组织方的现场组织能力被诟病很多,但是书展还是给市民提供了很多丰富精彩的活动。所以市民才会络绎不绝,以至于排队购票的人群让人们一点也无法和困境重重的出版市场联想到一块儿。这方面上海人确实玩的好,不服不行。
那么北京的读者是否也需要上海书展那样的“展销会”呢?在我看来,需求还是很明显的。自从地坛书市谢幕后,在别的公园举办的小型书市都不拉不上台面。出版社参与意愿很低,基本上成了处理库存书以及贩卖二手书的尾货市场。广大市民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带来阅读体验和消费体验的文化大集。怎么把一个图书展销会做的很高大上,有能从中挣到钱,这还真得好好向上海学学。
那么BIBF就真的要成为一种形象工程了吗?我看也不能这么早就妄下结论。从今年的展会来看,有几点变化还是值得关注的。首先是提供了从地铁站口到南门的免费摆渡车,给老人妇女儿童带来不小的便利。
这次书展面向普通读者的活动也比去年多了一些。虽然目前仍然是不卖书的,但是现场活动还是可以为出版机构积攒很多人气。比如中信出版社的“百度钱包一元购好书”的活动,以及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美食大冒险”亲子活动,都有很强的互动效果。因为定位的因素,每家出版社的展位面积都很小,如果是面向大众的展会,布展面积应该至少是BIBF的五倍以上,才够出版机构开展互动性比较强的现场活动。
本届BIBF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数字出版的吆喝声正在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前两年的出版业都还在纸上谈兵,经过这短时间的试(zhe)水(teng),各大出版机构和平台商都拿出了自己的主打产品。如中华书局的古籍知识数据库的项目启动仪式,以及中图公司的POD印刷业务的大力宣传,表明传统出版企业正在集中自己的优势来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湖北数字出版更是专门设立了一个展区,来展示若干家数字出版企业的产品。这些产品个个技术感十足,但能否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产品和盈利来源,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平台商方面,今年参展BIBF的数字平台商来的并不多,但是既有像知网这样长期做这块儿的老面孔,也有像扫扫看这样比较新的企业。BAT里面只有腾讯文学来参展,并有一个独立的展区,腾讯在网络文学市场投入的力量和发展的速度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它向上游扩展的能力和愿望也是十分强烈的,我想只要将来数字出版的政策稍微松动一些,作为BAT三巨头之一的腾讯对传统出版领域的冲击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而胡总掌舵的阿里阅读战略调整还在布局中,预计明年的BIBF阿里阅读团队势必会猛刷存在感。而百度作为三巨头中最不重视数字阅读市场的IT公司似乎依旧对书业不感冒。到是百度钱包和中信合作搞起了O2O战略合作,用实体店购书拓展移动支付的业务,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体验能否实现两家企业的共赢,还有待消费者去亲身尝试。
通信运营商方面,移动和联通都没有参展,只有最小的电信天翼阅读参加并有自己的展区。电信的阅读产品简单体验了一下,功能上和移动阅读基地还是有一定差距,整体使用体验也不是特别理想,能够看出天翼阅读是在模仿却又仿的不是很到位。天翼阅读主打政府机关和企业客户,以便避免和移动、联通的正面交锋。但是提供的书籍似乎和这部分用户不大匹配,能有多大市场和业务量,还是挺考验销售人员的公关能力的。
阅读器终端商经过市场的洗牌目前只有亚马逊的kindle一家独大了,这次亚马逊在BIBF展区中提供了现场演示paperwhite和kindle fire这两款终端产品,并进行现场购机优惠活动,效果还算不错。但是尽管独霸终端市场的亚马逊也依旧无法在硬件上赚到钱,可见终端阅读器市场的前景有多么的不明朗。亚马逊所依赖的是它的内容平台,绝大部分的国内出版机构都和亚马逊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他平台商想在品种上和亚马逊竞争确实有很大难度。目前国内亚马逊仍然仅有按本来销售电子书一种模式。未来能否像美亚一样,提供包月等多种购买方式,仍然是电子书消费者所期待的话题。
虽然传统出版产业的变革仍然赶不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还没有培育出完整的80后消费市场却发现80后都在给10后买童书了;还没有想好老年人市场这块大蛋糕怎么切却发现现在的老人既会玩微信,也能看电子书;如果用科技界时尚的名词,图书出版的“迭代周期”显然是太慢了,包括书展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本届BIBF上看到它进化的一面,如今已经很少听到幼稚的出版人在争辩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孰优孰劣的问题了,大家都把眼光放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既然IT公司能喊出“科技,让世界更美好一些”,那我们出版人也可以做到“文化,让世界更美好一些”,这本身就是出版从业者的使命,只不过过去我们拘泥于形式和介质太久了,失去了进化的动力。而如今机会来了,面对年轻一代出版人眼前的机会就有一大把,更何况还有视线之外尚不清晰但却能隐约感触到的更多的机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改变一点,日拱一卒,形成一个有初始速度,并且接受外界推动的“新陈代谢”的系统。在这个系统的运转下,出版业一定会进化到新的形态的,虽然我们不清楚那是怎样一种形态,但一定是比现在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反脆弱”性的行业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