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浅浅
1
吴克峰读研究生时,曾经问季羡林先生:“做学问可有捷径?”
先生回答:“想不到我聪明的小老乡居然问这么傻的问题。傻问题。”
吴克峰答:“先生救我,我的论文实在是憋不出来了。”
先生呵呵笑了:“论文岂是憋出来的?”
“那是怎么出来的?”吴克峰一脸狐疑。
先生笑了,是坏坏的那种笑:“呵呵呵呵呵,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哈哈哈哈哈!”
先生精辟,话糙理不糙,水一喝多,很快就有尿意,撒尿自然而然。
结合写作来说,这个“喝水”就是指要大量阅读,不断地学习、积累,“尿意”则是指灵感,“尿”便是指笔下的文章。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券,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要想下笔容易,在写文章上取得成绩,必须在阅读上下苦功夫,功夫不到,即便灵感闪现,也很难驾驭成一篇文章。
2
我小时候特别爱看书,可惜作为农村的孩子,身边实在没什么书可读,别说是书,家里连纸张都很稀缺,基本上能接触到的只有学校的课本。
每到开学的时候,拿到书本,闻着新书的墨香就很兴奋,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语文和思想品德书读完,就连思想品德课本里问答题的案例都要读一读,觉得特别有意思。
我邻居家有人在城市工作,算是村里的富人,有次我去串门,看到他们家居然有本书,我还清楚记得书名——《红马宝刀刘金定》,挺厚的一本,里面配有插图。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就像发现了珍珠。那时的我,大概十岁左右的样子吧,小孩子是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想法去跟大人借东西的,可是心里又很想阅读,怎么办呢?
邻居家有个女儿,比我小些。于是,我就常常去找她玩,等到玩累了,她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吃零食、看电视等,这样,我读书的机会就来了,一个人默默躲在角落,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就靠着这种方式,我“蹭”完了那本书。
还有一次,看到一个同学在读一本课外读物,问了,说是跟别班同学借的。我居然跑去找到书的主人,羞涩地问能不能把书借我看下,我保证会很爱惜的,那同学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提出最好是快点给他,说书是他姐姐的。
那天晚上,我一直读那本书,等合上书本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清晰记得书名——《女带家》,不算是名著,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能读到这样的书也是极其不容易。
喜欢阅读,囿于环境、家境的原因,读的书总量却不多,但是即使是这样,对阅读的喜爱,也埋下了我对文字热爱的种子,每次老师布置作文,我都会认真对待,也不会像其他同学那样——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困难的事,作文被当作范文来读,是常有之事,这都得益于我对于阅读的喜爱。
3
在写作群里,经常看到有同学问: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没有素材怎么办?写文章时总是卡文怎么办?
其实我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清楚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案,那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
我们需要从热点、电子读物、书籍等阅读中去寻找灵感、素材,结合老师给我们总结的经验和技巧,才能持续写出好文章。
当我没什么可写的时候,我就会拿起一本书,或者杂志,或者浏览一下公众号,然后,灵感就会不期而至。
有一天,一睁眼我就有点犯愁,眼看提高班交作业的日期就要到了,我还差一篇文章,头脑却空空如也,吃过早点,做到书桌前,随手拿起一本《读者》,静静阅读。
读到文章《父母的富有》(文/陆灏),最后一段是:卡夫卡用一种异常温柔的声音对亚努赫说:“那是我父亲,他在为我担心。爱经常戴着暴力的面具。”“爱经常戴着暴力的面具”给了我灵感,写下《为人父母,不要让爱戴着暴力的面具》一文,被公众号“爸妈内参”录用。
读《奥黛丽.赫本》这本书,对父亲的言行带给她一生伤痛触动颇深,写下《父亲,不要让你的女儿成为赫本》一文,发表在“爸妈内参”上。
读苏心的《好的婚姻,看女人》,写下《好的婚姻,看男人》,后改名为《女人最大的福气,就是嫁到一个好男人》,发表在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读《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里面的故事成为我多篇文章的素材。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真的就如林老先生所说,多阅读,自然会有写作的灵感,持续写出文章。
4
舒明月在《大师们的写作课》一书中表达了一个主要观点: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她这样写道:我认为在提升文笔的训练中,读比写重要。只读不写,写作仍旧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可见,阅读在写作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持续提升写作水平,把写作这件事长期坚持下去,惟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积累。
巴金先生说:“只有写,你才会写。”在这里,我想说,阅读吧,只有阅读,你才更加会写。